3、闪击比利时:德军使用滑翔机突击埃本埃马尔

埃本埃马尔,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的比利时一侧,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中间,控制着 10 公里距离内所有马斯河和阿尔贝特运河上的渡

场。该要塞建筑在一个高地上,南北 900 米,东两 700 术,经过 3 年施工, 已形成把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反坦克炮、重机枪等阵地巧妙地配置起来的防御体系。

要塞被列为欧洲重要的防御阵地之一,被视为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堡垒,成为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最大障碍。因此,德军统帅部决定,1940 年 5 月

10 日空降突击埃本埃马尔。

德军一直在刺探埃本埃马尔的情报,至 1939 年已获得了要塞内部的详细

设计图。根据这些设计图,德军于 1939 年秋开始仿造了 2 个埃本埃马尔要塞。在格拉芬弗尔军事训练中心造了一个规模完全一样的“复制品”,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又造了一个小一点的模型。

1939 年 10 月下旬,希特勒决定用空降突击攻打埃本埃马尔。11 月份, 德军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组建了“科赫突击团”,由沃尔赫·科赫上尉负责,开始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严格训练。训练先从理论课开始,并利用沙盘和立体模型等形象教具施教。继理论训练后,开始了不分昼夜,不拘天气好坏的外场训练。1939 年圣诞节后,他们就以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阿尔特法塔的要塞作为假想目标进行演习。训练卓有成效,士兵们对堡垒群的内部细节了如指掌。

1940 年 4 月训练结束后,突击团便开到科隆的尼斯特哈芬和布兹韦勒哈尔机场待命。

突击团分成 4 个突击队。第 1 队代号“花岗岩”,队长威齐格中尉,兵

力 85 人,配备轻武器和 2.5 吨炸药,分乘 11 架 DFS—230 型运输滑翔机,目

标是埃本埃马尔堡垒群,任务是夺取外围碉堡,并坚守到陆军第 51 工兵营前

来换防。第 2 队代号“水泥”,队长沙赫特少尉,兵力 96 人,与科赫突击团团部一起,分乘 11 架 DFS—230 型滑翔机,目标是横跨阿尔贝特运河的弗龙霍芬桥,任务是阻止敌人炸毁大桥,并构筑桥头堡,一直扼守到陆军部队到来。第 3 队代号“钢”,队长阿尔特曼中尉,兵力 92 人,分乘 9 架 DFS—230

型运输滑翔机,目标是埃本埃马尔西北 6 公里的弗德策韦尔特铁桥,任务与

“水泥”突击队相同。第 4 队代号“铁”,队长施勒希特少尉,兵力 90 人, 分乘 10 架 DFS—230 型滑翔机,目标是坎讷桥,任务与“水泥”队相似。

1940 年 5 月 10 日 4 时 35 分,41 架容克—52 飞机拖着 DFS—230 型滑翔机从科隆的厄斯特哈芬和布兹弗勒哈尔起飞到集合点。各突击队到齐,向西沿着一直延伸到国境线的“灯火走廊”飞行。当航向对准马斯特里赫特时逐渐爬高。按规定应爬至 2600 米,但由于风速计算误差,实际只爬高到 2000

—2200 米。第 1 突击队的 11 架滑翔机中有 2 架在飞机爬高时意外地与拖曳

机脱开,因此“花岗岩”突击队只剩下了 9 架滑翔机。更为严重的是指挥员威齐格也被甩掉了。滑翔机本应在国境和马斯特里赫特之间脱离,然后单独滑翔抵达目标,但实际是容克—52 把滑翔机向前多拖一段,跑到了荷兰上空,引起荷方警觉,因此遭到炮击。但滑翔机驾驶员机动地躲开了炮火。“花岗岩”突击队在要塞降落后,虽没有指挥员,但因各组都训练有素,仍按预定计划行动,不到 10 分钟就炸毁和破坏了 10 座碉堡。8 时 30 分,威齐格中

尉乘坐的滑翔机设法赶到,加强了对突击队的指挥,经过 32 小时的攻击,埃

本埃马尔要塞的守军于 5 月 11 日 12 时 30 分投降。在外围碉堡争夺战中,比

军亡 20 人,“花岗岩”突击队亡 6 人,伤 20 人。

第 2、第 3 突击队在弗龙霍芬和弗德策韦尔特着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桥身猛扑过去,比利时守卫部队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德军便迅速、完整地占领了这两座桥。坎讷桥则在德军抵达前被比利时炸毁了。在突击队进行突击时,阿尔登戈高炮营的 88 毫米大炮进行了有力的支援,另外,第 2

飞行训练团 2 大队的强击机和第 2 俯冲轰炸机团进行了轮番轰炸,这对突击团取得成功是有力的保障。

这次空降突击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拖曳滑翔机作战的大胆尝试。埃本埃马尔的陷落使德军突破了阿尔贝特运河的防线,为地面部队打开了通向比利时心脏布鲁塞尔的道路。这次作战成功证明了机动性和出其不意对取得胜利有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