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线上的抗争(破交战)

破交战,即破坏敌海上交通运输的作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敌交通线,是潜艇战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因而破交战是潜艇战的一种主要战法。下面列举 1 例。

1945 年夏季,日本在太平洋上各主要交通线被切断以后,就主要依靠日本海从朝鲜、中国东北运入其必需的战略物资。为了保障海上的交通,日寇在日本海各入口——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都布设了大量的水雷, 并认为这个地区非常安全,因此松懈了对潜艇的防御,警戒力量很薄弱。在此情况下,美国潜艇司令部于 1945 年 5 月 27 日至 6 月 24 日组织了 9 艘潜艇

突破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进行破交活动。战役结果,共击沉日本运输船 27

艘,潜艇一艘,总吨位 57000 吨。美国损失潜艇一艘。战役经过如下:

  1. 组织准备情况。这次战役由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负责组织。参加的潜艇共 9 艘。战役准备工作从 1945 年初即开始进行。战术技术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使用声纳(有些资料称系水雷搜索器)的训练。美军认为潜艇通过日本海的水雷障碍时,只有利用声纳才能发现水雷,保障安全。因此,他们很重视声纳的试验,并设置了许多试验雷场,供潜艇练搜索水雷之用。这一阶段训练完毕后,各艇还曾先后被派至东海、琉球群岛以北一带, 实际发现水雷及通过水雷障碍。②进行水雷侦察。曾先后派出 3 艘潜艇侦察朝鲜海峡水雷情况,查明了水雷障碍的南部界限,标绘了水雷布设情况图, 为尔后潜艇通过创造了条件。③各艇出海前,都将原来在南方海区活动时的伪装色——浅灰色变为深灰色,以加强潜艇在北部海区活动的隐蔽性。④出航前各艇均安装了防雷导索,保障安全通过水雷障碍。

具体的战役计划于 1945 年 5 月开始拟制,制定后,曾由潜艇作战研究部审查,其中包括:

①选择突入位置:计划规定,潜艇应由朝鲜海峡突入日本海,因朝鲜海峡有经琉球岛及日本南部的北太平洋流(黑潮)流过,流速约 1 节,流向与潜艇突入方向一致。因此,潜艇一方面可利用黑潮流速加快航行速度,另一方面因流向与突入方向一致,即雷索倾斜方与潜艇运动方向一致,这就减少了潜艇触雷的危险。此外,朝鲜海峡的水深比对马海峡大,万一声纳发生故障,潜艇还可从水雷下面安全潜入,而不必担心声纳及测深仪受损。

返航时选定通过宗谷海峡,一则可利用中立国苏联船只的航道,二则该海峡流向与潜艇返航航向一致。

②划分活动区域:在日本海内活动时,应避免进入日本海西北部及能登半岛南部,日本海西北水浅,还不到 90 米,日方运输船只较少,而能登半岛西南部有美国 B—29 飞机设的磁性水雷和水压水雷,准确位置不详。此外, 潜艇受损遇难时,可赴海参威请求援助。

③确定兵力编组:9 艘潜艇共分为 3 个艇群。第一群为“海鲛”,“克列威尔”、“铲鱼”,由“海鲛”艇长任群长;第二群为“金枪鱼”、“骨鱼”、“鳐鱼”,由“金枪鱼”艇长任群长;第三群为“飞鱼”、“泥鱼”、“廷奴沙”,由“飞鱼”艇长任群长。这 9 艘艇在海上航渡和通过海峡时由“海鲛”艇艇长统一指挥。

④规定行动时间和会合点:3 艇群应依次于 5 月 27、28、29 三日由关岛阿普拉湾基地出航。6 月 4、5、6 日黎明突入朝鲜海峡;突入后各群驶往自

己的战斗行动地域,进行侦察,保持隐蔽,于 6 月 9 日日落后统一开始行动。

6 月 24 日,三群在宗谷海峡以西会合,24 日夜通过海峡返航。上述时间是按

潜艇平均航速 13 节计算的。

战斗任务布置后,各艇长一道拟制了协同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艇各群的任务,确定了各种信号、会合点等。

  1. 战役实施经过。①出航及通过海峡情况。3 潜艇群依次于 5 月 27、28、29 日 15 时左右由关岛阿普拉湾基地启航。这一时期,出阿普拉湾的潜艇较多,因此该 9 艘艇出航未引起特别注意。潜艇是在护航队护送下由水面状态出航的。出基地后护航队即返回,潜艇单独向西北方向航行。在航渡过程中,潜艇曾结合当前战斗任务操练了潜水、雷达和声纳的使用及射击漂雷等科目。

经过 5 于左右航行,各潜艇先后到达琉球群岛(西南群岛)附近,在该地域内经常遇到日方飞机或发现日本雷达。潜艇进入东海时,是通过晋石岛南部、利用夜幕掩护由水面全速通过的。通过时使用雷达观察周围情况,第一群的“海鲛”潜艇由于雷达损坏,由“屯列威尔”艇用无线电话引导通过。

6 月 4、5、6 日各艇干预定时间先后到达突入朝鲜海峡的展开线。然后各艇群编成战斗序列,以 3 节慢速沿东北航向向水下潜入。之所以采取 3 节航速,是为了减少螺旋浆骚音而又不影响操纵,同时又易于在发现水雷时立即倒车抵消前进惯性。通过水雷障碍时,多数潜艇利用声纳从水雷障碍间隙中通过。曾有数艇发现水雷,均及时转舵,倒车而避开。此外,有 3 艘潜艇是由大深度通过的。经约 16 小时航行,9 艘潜艇均在预定时间顺利通过了朝鲜海峡。

②在日本海的活动。3 潜艇群于 6 月 4、5、6 日先后通过朝鲜海峡之后, 即分别驶往指定的战斗行动地域。各群行动地域分布如下:第一群在本洲西岸至北海道西北岸一带;第二群在日本海东南部,即由能登半岛附近起,经若狭湾,沿日本海岸向南;第三群在朝鲜东海岸一带。各潜艇在驶在战斗行动地域的途中,都曾发现大量日本舰船,但均未攻击。9 日日落后开始行动, 直到 24 日为止,各艇群在日本海内的行动经过如下:

第一艇群的 3 艘潜艇“海鲛”、“克列威尔”及“铲鱼”9 日分别在佐渡岛北部、作角(40°35′北,139°50′东)外及小樽湾外占领阵地。

3 艘潜艇中以“海鲛”艇攻击次数最多,击沉日运输船数量最大。该艇 9

日 20 时 00 分在阵地内用潜望镜发现一艘日本运输船无灯火管制,无警戒。

潜艇测定了 4 次方位,于 20 时 15 分于距离 650 米时将其击沉,8 分钟后(20

时 23 分)又与另一目标取得雷达接触,接近至 2380 米时,进行了 3 枚鱼雷

齐射,命中一枚,未击沉,运输船改用变航向航行,潜艇继续接近,21 时 12 分潜艇再次进行攻击,以两枚鱼雷将其击沉。11 日“海鲛”潜艇于水下航行时,发现一艘运输船,以直航向航行,接近过程中,潜艇与目标失去接触, 遂上浮至水面,以雷达保持接触。当与目标距离很近时,潜艇又潜入水下机动,占领了有利射击阵位,最后于距离 1170 米时用鱼雷将其击沉。

12、15、19 日“海鲛”还曾击沉日本运输船 3 艘。 “铲鱼”潜艇战果也较大,共击沉日本运输船 5 艘。该艇于 9 日 22 时趁

雨天由水面状态突入小樽港外港,利用远处飞机场上的照明和岸上灯火,观察了港内,因未发现停泊舰船,即以全速退出,之后至小樽港外,立即由水面状态追击一艘已出港的运输船,消灭该船后不久,又连续击沉另两艘驶往

小樽港的运输船。击沉这 3 艘船一共只用了一小时。“克列威尔”潜艇与上述潜艇情况相同。开始行动后,在 9、10、13 日

内连续击沉日本 3 艘运输船。之后于 13、14 日虽曾两次遭到敌人驱逐舰攻击, 但潜艇迅速离开近岸地域,加大潜水深度,依靠温度骤增层(温度差 8°), 成功地脱离了追击。14 日该艇得到群长许可,转移至津轻海峡附近活动。

17 日,该群 3 艘潜艇于规定地点会合,交换了情况后,又分赴各自地域活动。

第二潜艇群活动地域内有朝鲜——若狭湾、朝鲜—能登半岛交通线。该线航运频繁,3 艇中“金枪鱼”潜艇曾与敌人遭遇数次,均未能进行攻击或攻击未遂,两次突入日港湾,利用岸上灯火观察了港内,未发现目标。“骨鱼”潜艇击沉两艘运输船(是 9 艘潜艇击沉日商船中吨位最大的两艘)后,

于 18 日被日驱逐舰击沉。本群中以“鳐鱼”潜艇活动效果最大,共击沉 5

艘运输船和 1 艘潜艇。

  1. 日,“鳐鱼”潜艇在能登半岛北部潜航机动时,用潜望镜发现 1 艘日本潜艇在水面状态作蛇形运动。“鳐鱼”艇立即转右满舵,隐蔽向其接近。距离 730 米时,齐射 4 枚鱼雷,日潜艇被击沉。之后“鳐鱼”潜艇即由东向西绕过珠州岬向南方机动。

  2. 日 17 时 30 分,“鳐鱼”潜艇在南面水天线上发现一艘运输船由南向

北航行,航线紧靠海岸。这里虽然水深较浅,但潜艇仍然以 7 节水下航速向目标接近。当时潜艇已在该地域水下巡航了一整天,电量已快消耗完毕,因此在 18 时 34 分与目标接近至 320O 米时,决定进行远距离攻击,齐射了 4 条鱼雷,全未命中,因而未暴露自己。经继续跟踪,发现目标进入松下内。潜艇从近距离观察,发现湾内另外尚有 2 艘运输船,因此等黄昏充电后买入湾内攻击。22 时 45 分充电完毕,潜艇向湾年航行,15 分钟后实降大雨,夜很黑,本应潜水以免被雷达发现,但因这里水浅,决定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

(下雨、黑夜)留在水面,尽量靠近海岸,以海岸为背景,使敌人不易发现, 或使敌人误认为是小鱼船。同时使用雷达接收器观察。潜艇原计划于黎明由水面状态突入,后为大雨所阻。3 时 10 分潜艇潜入水下,直到 8 时 45 分雨

住,才由水下驶入湾内,湾内水很浅,约 36 米,龙骨下水深只有 4.5 米。入湾后迅速升起潜望镜,测定了第一目标的方位(349°)距离(2300 米), 接着用舰首发射管在 70 秒钟时间内连续发射了 6 枚鱼雷(全部定深 1.8 米)。

2 分 20 秒后听到第一声爆炸。之后潜艇立即转向。这时潜艇遭到敌人火炮射

击,约 5 分钟后又用舰尾发射管连续发射 3 枚鱼雷,命中了其余两艘运输船。

8 时 21 分潜艇迅速离开,采用 5 小时放电制的水下高速航行。此时尤骨下水深更小,测深仪已不起作用。敌护卫舰也赶至战斗行动地域,进行火炮射击。9 时 57 分潜艇已快驶出湾外,这时听到两声深水炸弹爆炸声,但都离潜艇很

远。潜艇成功地袭击、并摆脱了敌人,共击沉日本船 3 艘。

整个第二潜艇群共击沉日本运输船 7 艘,潜艇 1 艘。

第三潜艇在朝鲜东海岸附近活动。9 日各艇在下述地域占领阵位:“飞鱼”艇——清津港附近,“泥鱼”艇——东朝鲜湾内,“廷奴沙”——朝鲜半岛南端。在上述地域内,日本多用平底船或小型运输船在沿岸运输;经常有浓雾,能见度不良,有时沿岸众多的渔船甚至妨碍潜艇活动。

“飞鱼”潜艇 10 日和 11 日在清津港外和向罗律港航行时击沉两艘运输船。发现第二艘运输船时,潜艇正位于水面,潜艇估计日运输船没有雷达,

遂由水面全速接近,于 1450 米时,按雷达所测要素发射了两枚鱼雷,将其击沉。此后曾游猎至罗津港入口进行雷达侦察,但未发现敌舰。后又进行过几次鱼雷攻击,均未成功。15 日曾在清津港外用火炮击沉 10 艘运砖小鱼船。 “泥鱼”潜艇战果也较小,仅于 11、13 两日击沉过两艘运输船,此外用

火炮击沉 1 艘 20 吨的平底船。17 日因与本群潜艇会合未成,曾主动向“飞鱼”潜艇活动地域游猎,但仍未取得战果。在一次攻击中,射出的鱼雷竟向潜艇旋回,险些命中潜艇本身,由于潜艇及时潜水,才避免了危险。

3 艇中以“廷奴沙”潜艇战果较大,井击沉 4 艘运输船,9、12 日各击沉

1 艘日船,20 日又连续击沉两艘运输船。其中 12 日击沉的 1 艘是在昼间于水面状态用火炮击沉的。12 日中午潜艇于水下状态发现一艘运输船,立即向其接近。接近过程中浓雾聚起,潜艇决定浮起由水面状态接近,进行火炮攻击。不久雾又突然消失,此时潜艇正在全速航行,离岸已很近(仅 3 海里),易

遭受岸炮和飞机的攻击。但潜艇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接近,至 20 链距离时,突然用火炮开始射击,一开始就打坏了日本运输船上的火炮,使日舰未及还击即被击沉。20 日 6 时 O5 分,“廷奴沙”潜艇在朝鲜海峡附近发现一艘运输船,距离 60 链。潜艇开始是以高速由水面状态接近,至 5 时 39 分在目标前

方潜入水下,等候目标接近。当目标接近至 680 米时,潜艇发射了 3 枚鱼雷, 两枚命中。此外“廷奴沙”潜艇在一次攻击中,鱼雷也曾发生旋回现象。

③通过宗谷海峡返航。6 月 24 日日落后,8 艘潜艇(“骨鱼”沉没)按规定时间到达宗谷海峡西南会合,准备通过海峡返航。

宗谷海峡水深不太大,布有水雷,水雷定深主要用以对付水下航行的潜艇。此外,宗谷海峡有为苏联船只及日本防潜舰机动之通路。因此潜艇会合后,群长决定由水面状态通过海峡,遇任何情况均不下潜,而以火炮还击。 24 日午夜,潜艇开始通过海峡,通过时 8 艇潜艇编成两列单纵队,每列

4 艘潜艇。纵队间隔 1800 米,各艇相距 1100 米,航速 16 节。各艇火炮都作好战斗准备。当夜雾很大,飞机不能起飞,目力观察也很困难,加之日方警戒薄弱,因此在整个通过过程中,潜艇除与两艘苏联商船遭遇外,未遇到任何日方舰艇,平安地通过了海峡。通过宗谷海峡后,于 25 日 2 时 50 分各艇分散,单独返航(其中“金枪鱼”潜艇曾在出口处停留两天,等候“骨鱼”)。在这次战役中,美国 9 艘潜艇经 15 天破交活动,共击沉日本运输船只

27 艘,潜水艇 1 艘。取得上述战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潜艇几乎是在毫无抵抗的条件下活动的。当时已是战争后期,日本无力组织严密的航运警戒;加上麻痹大意,过分夸大了日本海的安全,甚至对力所能及的一些防潜措施也未很好进行,如舰船多为单航向航行,无灯火管制,灯塔航标仍与平时一样, 港湾没有必要的警戒设施。此外,防潜舰艇的观察工具不好,人员训练水平差,加之士气低落,以致发现潜艇后往往不能与潜艇保持接触,或攻击极不准确,更缺少顽强迫击的精神。综上所述,可见美国潜艇取得上述战果是不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