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苏军化学战的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遭受了巨大的化学伤亡,中毒伤亡人数占各参战国中毒伤亡总数的 1/3 强。鉴于这一历史教训,苏联十分重视化学战的作用,从苏联红军初刨开始一直在保持并扩大化学战机构,加强化学战准备工作。苏联在 1928 年批准了日内瓦议定书,但保留了对发动化学战的敌人实施化学反击的权利,对不参加议定书的国家,苏联不受议定书的约束。

1922 年,苏联与德国陆军共同执行联合武器研究与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共同开展化学战研究,并在萨马拉(古比雪夫)附近的特罗茨克建设生产毒剂的苏德联合公司,于 1928 年建成。1927 年底,苏德两国达成了建立化学战联合试验机构(却希哈尼机构)的协议,1928 年夏季,两国开始了联合野外试验。在希哈尼(距沃尔斯 15 公里)的德国科学家及工作人员约 30 人,

至 1933 年春撤离。苏、德的联合试验除希哈尼外,还在奥伦堡(克拉克夫)、莫斯科附近的库兹明基试验场、高尔基城附近的罗霍夫茨基试验场进行。

1927 年,在距莫斯科 30 公里的试验场进行了飞机布洒器布洒芥子气的试验。希哈尼的德国人撤走后,苏联人继续在那里工作,并把各试验场连同其他设施一起命名为陆军中心试验场,以后一直是苏联的化学武器试验中心。

苏军的化学战研究发展工作由军事化学部统一组织,它把研究任务分配给所属的研究所,并在苏联科学院、各大学和工业企业中进行。30 年代,苏联建立了若干个毒剂工厂,主要有位于卡玛河畔的邦迪乌赤斯基工厂和位于古比雪夫和卡拉于达等地的工厂。生产的毒剂有光气、双光气、氯化苦、氯化氰、氢氰酸、芥子气、氮芥气、苯氯乙酮、亚当氏气、二苯氯胂等。德国人估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毒剂生产能力为每月 8000 吨。

苏联很早就建立了完整的化学战系统。1918 年末,为反击白卫军和武装干涉者使用化学武器的威胁,根据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在师、团设立防毒小队,在莫斯科成立了训练军事化学干部的培训班。

1920 年 10 月,颁布了红军军事化学组织条例,确定方面军、集团军、师和团设立化学勤务主任。同年,在莫斯科成立了高级军事化学学校。1924 年组建了军事化学部。1932 年,成立了军事化学学院(1934 年命名为伏罗希洛夫军事化学防护学院,1970 年又更名为铁木辛哥军事化学防护学院)和军事化学学校(后称加里宁化学兵学校)。1939—1940 年,又建立了中央和军区的独立防化营、消毒营,集团军、军、师的消毒连和团防化排。战争期间, 直属防化部队扩编为化学防护技术旅。苏联于 1936 年制定了《暂行化学防护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