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法西斯的“复仇武器”
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国家就开始了导弹的研究工作,但却只有德国独领风骚,将导弹实际用于了二战中。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经着手研制火箭武器。大战爆发后,又建立庞大的火箭技术试验中心。希特勒历来迷信新式武器的作用,认为凭借新式武器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火箭和原子弹是德国研究发展的重点。德国的原子弹计划受到英美的破坏而未完成,但火箭武器却首先用于战争。
V 字是德文 Vergeltungwaffe(复仇武器)一词的缩写,表示德国要用这种武器报复英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1944 年 6 月 17 日,希特勒在他的一所坚固的地下避弹室里召开会议。这时的希特勒,脸色苍白而疲惫,神经质地玩弄着他的眼镜和夹在手指里的许多颜色铅笔。他弯着腰坐在一只凳子上,周围站着陆军元帅和将军们。希特勒愤怒地斥责将军们让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随后又给将军们打气:“新的 V—1 武器,已在前一天第一次向伦敦发射,它对战局将起决定作目⋯⋯” 这种 V—1 武器,便是被纳粹命名为“复仇武器”的飞弹。
德国是工业、科技发达的国家。纳粹党和政府基于对外侵略、争夺霸权的政治需要,非常重视军事理论和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在各种先进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原子弹和飞弹了。
30 年代末,以维纳尔·冯·布劳恩力首的一批专家开始研制飞弹,与原子弹研制同步。这种建立在空气动力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飞弹,在当时只有德国独领风骚。
1942 年 6 月,德国政府军备部召开“铀规划”会议,同时抓了“飞弹规
划”的落实,拨给该规划 1.5 亿马克的年度经费,相当于 1940 年德国生产坦克的全部费用开支,因而“飞弹规划”进展比“铀规划”顺利,会后就开始大规模生产 V—1 飞弹 10 月首次试验 V—2 弹道火箭。
“飞弹规划”又名“佩内明德规划”。因为,飞弹研制中心设在但泽市东北 100 公里的普鲁士格赖夫斯瓦尔德岛上的佩内明德渔材(现属波兰),
距英国 1100 公里,距苏联 480 余公里。在波罗的海和海岸森林的掩映下,以该村为中心,建成了隼研究、设计、装配、试验、人员培训和管理为一体的完整设施,数干名德国高级航空工程人员和其他人员在这里满班工作。飞弹的制造基地设在德国中部威悉河上游的图林根地区,在距诺德豪森 4 公里的
康斯坦山腹部,开凿了 5 条各长约 3.5 公里的巨大纵向巷道,44 条长约 1 公里的横向巷道,中心巷道是 V—1 飞弹装配线,边侧巷道是 V—2 飞弹装配线, 其它巷道是制造各种部件的车间,还配备了进行水平检验和垂直检验的检验台。这一飞弹地下工厂挂牌“密特尔”,名义上隶属“齐柏林飞机公司”, 每天生产 30—35 枚飞弹。这两处庞大而秘密的飞弹基地,都是纳粹强迫数以
10 万计的战俘建造起来的。随着飞弹研制成功,这些战俘也随之被消灭了, 他们的斑斑血泪浸透了那里的每一寸土地。V—1 火箭实质上是一种用脉冲式喷气发动机推进的无人驾驶飞机。全长 7.76 米,翼展 4.9 米,弹头内装 1000
公斤高爆炸药,火箭全重为 5000 公斤,最大飞行速度 640 公里/小时,最大
飞行高度 915 米,最大射程 320 公里。V—1 在倾斜的滑轨上发射。弹上装有一个用风扇驱动的转数器,当转数达到相当于飞行距离的某一数量时,火箭就自动转入急俯冲。火箭触地时,电触发引信点燃炸药,使之爆炸。
V—2 火箭已具有现代弹道导弹的主要特征。火箭发动机除以酒精力燃料外,还自身带有氧化剂——液氧来助燃,因而它可升到很高的高度。弹长 13.9
米,直径 1.64 米,重 13 吨,弹头重 1 吨。发射时不要寻轨,垂直发射,先
上升到 24—29 公里的高度上,此时事先调定了数据的陀螺仪控制石墨舵,使
导弹进入预定航向,井以 40 度上升角,继续上升到 48 公里的高度,速度 5800
公里/小时,此时离发射时间不过 1 分钟。通过无线电指令,关闭发动机,导
弹依靠惯件继续上升到 100 公里的高度,然后再以 3500 公里/小时左右的速
度沿抛物线下落,接地速度 2800 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