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期中世纪哲学

从 11 世纪末到 13 世纪末,是西欧中世纪哲学的中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在此期间,基督教势力强大,经院哲学以基督教的思想为主导。同时,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著作经阿拉伯哲学家的介绍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这样,经院哲学不仅有了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因素,还增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因素,而且后一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逐渐增长。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无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 解释的方法极其烦琐,成了一种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

经院哲学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这是由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普遍概念和个别事物的思想分歧发展而来的。实在论以安瑟伦为代表,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主张只有普遍是真实的,普遍、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唯名论以罗瑟林为代表,受亚里士多德的以个别事物为第一实体的思想影响,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一般,一般、普遍不过是名称而已。实在论认为,普遍的教会实在,而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 基督教的普遍教义是实在,而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原罪是实在,而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天堂是实在,而世俗是影子,是从属的,等等。唯名论则与之相反。因此,正统的教会人士都崇奉实在论而轻视唯名论。12 至 13 世纪,唯名论已不盛行,与唯名论有联系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也几乎成了异端,正统派的权威是实在论者,新柏拉图主义者。

不过,由于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泛神论思想与正统的基督教教义相抵触, 教会早已视之为异端,加上到了 13 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量从阿拉伯文以至希腊原文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大为增长,教会遂转为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教义相结合的方面。于是被基督教教义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了官方哲学。托马斯·阿奎那建立起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 成为这种官方哲学的最高权威。他明确主张哲学服务于神学,反对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路西德等人提出的“二重真理”说;他区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图加以调和;他认为启示高于理性,哲学以理性解释上帝,不能与宗教信仰相矛盾。对于一般、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托马斯·阿奎那采取了温和的实在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