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张载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这就是说,凡是可以描述的都是存在,存在的东西是有形象的,有形象东西都是“气”。宇宙万物是由“气”构成的,世界的一切存在,一切现象都是“气”,而不是什么“无”。张载还认为,“气”即太虚,太虚是“气”存在的基本形式。他说:“大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篇》)这就是说,太虚是气没有凝聚成万物的一种“散”的状态,他把气与太虚的关系,比作冰和水的关系。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易说》)张载还认为:“气”是物质。他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正蒙·太和篇》)张载还进一步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行尔。”(《正蒙·太和篇》)这是说,无形象的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

(“本体”);具有各种形象的万物,是气的凝聚,气的聚散便引起了万物

的形成和消失。因此,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整个宇宙统一于气。

张载的气本体论哲学体系中,还有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即“天”、“道”、“性”、“心”。气有清浊,太虚之气是清的,“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又说“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正蒙·太和篇》)。太虚是气之清者,“浮而上者阳之清”,这是天。张载认为“天”是清的气构成的。张载所谓道,有规律的意思,气化的规律之道。气化是气的变化过程,张载把这个过程叫做道,人的构成与万物的构成同属于气,“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散殊”(《正蒙·太和篇》)。他还认为构成人的材料是气之清者,构成物的材料是气之浊者一样。“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性)是由清的气(太虚)经过气化过程(道)形成的,人的本质加上知觉的作用,就产生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张载看来,所谓夭、道,都是气,气是最高实体,道气化的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而一切具体的事物, 都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气、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