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人性说

周敦颐继承了《中庸》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观点,认为“诚”是一种神秘精神境界。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诚上》)。万物所由开始的“乾元”, 就是诚的本源。他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通书·诚下》)。周敦颐把诚神秘化了,说它“静而无动有”, 当它静的时候是无,它动的时候就是有。它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根本。周敦颐进一步认为,由于“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 是“纯粹至善”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也是善的。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上》)人和万物一样,都从乾元获得自己的本性,在它们发展的“元(开始)”、“亨(发展)”、“利(成熟)”、“贞(结束)”各个阶段和环节上,“诚” 都是贯彻始终的,周敦颐叫做“立诚”。这种纯粹至善的性的具体内容是“德: 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早智,守曰信”(《通书·诚几德》)。

周敦颐又进一步认为,“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 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中”,而产生恶。他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太极图说》)。人性有“刚柔”、“善恶”和“中”的分化。

“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他解释说:“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

(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通书·师》)。因此,周敦颐同韩愈一样,很强调师道,说:“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 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就是说,通过教育和师友的帮助,人可以改过从善,达到中道。道德是可以教育而成的,圣人已经为人类确立了“人极” 作为教育的目标。所谓“人极”即人的标准,其要求是在人伦关系上以仁义中正为准则,在自我修养上则能“主静”。他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自己对主静的解释是:“无欲故静”(《太极图说》自注)。他认为一切学习,即认识的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无欲”。他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通书·圣学》)。他在《养心亭记》中说:“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在他看来,无欲诚心,是人们认识修养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