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的事功之学

叶适还把“道不离物”、“道在物中”的思想运用到义理与功利的关系上,认为义理不能离开动利、义理只能在功利之中。叶适反对理学“以义抑利”、“存理去欲”的观点,强调“以利和义”,坚持道德和功利的统一。他托古人之言说:“故古人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习学记言序目·魏志》)“以利和义”,就是使义利相结合,以功利充实义的内容,而反对以义抑制利。认为事功才是道德评价的依据,三代之君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们从不同方面解决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问题,其高尚品德就表现在他们的事功之中。如果义理没有在功利上表现出来,义理就没有实际内容,最后义理本身也就无法存在。叶适批评朱熹等理学家:“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习学记言》卷二三)。叶适认为朱熹等理学家把“正义”与“谋利”、“明道”与“计功”对立起来,就是所谓的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而他们所主张的只有去功利,才能有道义,就是朱熹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而如果没有功利,朱熹等理学家所讲的天理、道义就是一句无用的空话。

叶适还进一步指出了朱熹等理学家忽视功利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些理学家完全忽视功利,因为他们在理论上肯定道是空寂的本体。实际上,将道归为空寂的本体,就是取消了道的实性,不是真正的客观规律的道。他说:“诸儒以观心空寂名学,徒默视危拱,不能有论诘,猥曰道已存矣”(《叶适集·宋厩父墓志铭》)。他还从理学所产生的社会风气批评理学本身的错误,他说: “读者不知按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叶适集·赠薛子长》)。这段话不只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且是批评当时理学家专尚空谈,不切实际,对国家社会毫无用处的学风。叶适还注意探求抗击外族侵略的具体措施,重视理财的经济政策,都是与他的功利主义的理论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