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拉丁阿威罗伊主义

13 世纪,德国皇帝兼领西西里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教皇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里他也利用阿拉伯的阿威罗伊主义反对基督教正统神学。弗里德里希本人具有一定的哲学和科学造诣,熟悉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经常与东方的学者讨论哲学问题。他所提出的问题明显地表现了阿威罗伊主义的影响,例如: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吗?哲学方法与神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怎样?灵魂的本性是什么?在弗里德里希的西西里宫廷里,聚集了一批著名的阿拉伯学者,据说其中就有阿威罗伊的孙子。弗里德里希用自己

的政权保护了那些不容于正统神学的学者,使西西里宫廷成为传播阿拉伯的自由思想和自然主义思想的中心。

13 世纪中期,在号称“哲学家之城”的巴黎大学掀起了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热潮,形成了拉丁阿威罗伊主义中心。尤其是阿威罗伊全集的出版(约1250 年),更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浪潮。巴黎大学的许多学者都成了阿威罗伊主义者。他们提出的观点往往比阿威罗伊本人更加激进,例如否定上帝的全知全能,否定个人的灵魂不死,坚持世界本身的永恒性等等。他们还凭借“二重真理论”为自己辩护,与阿尔伯特、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展开激烈的论争。阿尔伯特的著作《斥阿威罗伊学派论理智的统一性》就是为此而作的。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神学大全》也与这场著名的巴黎大论战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阿威罗伊主义这方面,布拉班特的西格尔则以他的《论理智的灵魂》成为一员主将。

西格尔(1235—1282)出生于荷兰的布拉班特,15 岁左右就读于巴黎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就任巴黎大学“艺术”(哲学)系教授, 成为拉丁阿威罗伊思潮的领袖人物,与教皇支持的正统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在哲学上表现为托马斯主义者和阿威罗伊主义者之间的斗争, 焦点集中在是谁歪曲了亚里士多德这一问题上。正统派捍卫阿尔伯特,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与此相反,以西格尔为代表的阿威罗伊派则谴责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歪曲,捍卫阿威罗伊的观点。他们公然以世界的永恒性,灵魂随肉体的消灭而消灭,上帝非全知全能, 甚至神学家的言论是以无稽之谈为根据等等为题,进行教学、讲演、写作论文和辩论。实际上,他们是在亚里士多德名字的掩护下,把在伊本·路西德

(阿威罗伊)那里表现为倾向和萌芽的东西发展成为明确而激进的命题,他们的观点也因而被称作“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西格尔于 1270 年写的《论

理智的灵魂》的著作,集中论述了拉丁阿威罗伊主义的思想。教会于 1270 年和 1277 年两次谴责了拉丁阿威罗伊主义的命题并禁止讲授。1277 年,教会把西格尔传到宗教裁判所受审,革除了他的教籍。他在受迫害中于 1282 年在意大利的奥尔维也多去世。

西格尔坚持认为,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错误地解释了亚里士多德,而只有阿威罗伊的解释是正确的。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成分,拒不承认上帝创世说。他认为上帝是万物的目的因,而不是作用因,是创世的目的,而不是创世的原因。他坚决主张世界是永恒存在的。在具体说明中,西格尔特别强调了天然物种的永恒性。他指出,某类生物所以能产生是由于该类物种孕育着这种生物的许多个体,这一代个体由前一代个体产生,由此连绵不断,因而不存在有创世主。世界是必然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上帝只能认识一般和必然的东西,而不能干预各别的事物和个人。西格尔追随阿威罗伊,区分了个体灵魂和人类的统一灵魂。个体灵魂与

人的肉体不可分,它使个人的肉体获得生命力,并随它一起死亡。而人类理

性是统一的、唯一的灵魂,它同个体相结合以完成意识的活动。个人死了, 人类的精神却不灭,因而只有人类的灵魂是不死的。西格尔用这一学说,批驳了托马斯主义者关于个人灵魂不死的说法。

西格尔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和理性中推出了“二重真理”的结论。在他看来,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存在着矛盾,如从哲学的观点看,存在物是真实的,但从宗教的观点看却并非如此。虽然西格尔力图调和理性和信仰、哲学与宗教的矛盾,而且强调自己在二者矛盾时信仰宗教的信条,但在当时却造成了对在意识形态领域独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以沉重打击,因而也受到了正统派神学家的强烈谴责。托马斯·阿奎那把西格尔称作“伪善的预言家”和“虚伪的博士”。

巴黎的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运动随着西格尔的被革除教籍和去世基本上结束了。但是西格尔的信徒和拉丁阿威罗伊主义的影响并没有被完全根除。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者们是最先反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正统经院哲学的先锋,他们在批判正统经院哲学时,大力宣扬和发展了同托马斯主义相对立的阿威罗伊主义,这种影响深入到了经院哲学内部,为唯名论的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