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上帝之城》一书中。当时, 罗马人和近东的异教徒,把罗马的陷落归咎于罗马人改信基督教,因而得罪了罗马的旧神。奥古斯丁撰写此书予以驳斥。该书第一部分列举了罗马人的累累罪恶,指出罗马灭亡是罗马人罪有应得。在第二部分中,奥古斯丁展开了自己的历史神学原则,论述了善占统治地位的“上帝之城”和恶占统治地位的“人间之城”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他认为从上帝创世开始,就形成了两大敌对的阵营。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城”,他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人间之城”,他们追求世俗生活,向往恶。两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作是直线的、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过程,认为“上帝之城”必胜,“人间之城”必败。他抛弃了奥里根的天上地上终将合一,魔鬼也将获救的思想,认为上帝预先选定的得救者与厌弃者终将永远分离。他遵照圣经

关于上帝 6 天创造世界、第 7 天安息的说法,把历史划分为 7 个时期,指出

他那个时代正处在第 6 个时期,正是善恶斗争的关键时刻。教会并不是“上帝之城”,但它是“上帝之城”的摹本。它遵照上帝的意志,把上帝的选民聚集起来,为“上帝之城”做准备。奥古斯丁把教会与世俗国家分开,认为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为西方教会同世俗君主争夺统治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神学框架中所隐含的历史进步思想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13 世纪以前的经院哲学中,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13 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改奉亚里士多德主义夺取统治地位,但奥古斯丁主义并未中断,它不仅体现在弗兰西斯教派的哲学中,而且在托马斯·阿奎那本人的哲学中也可以发现它的痕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回到奥古斯丁”看作是改革教会的一个途径。甚至在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流派中,也常可看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子。由此奥古斯丁被称为“西方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