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派

唯识派(瑜伽行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公元 395—470 年)和世亲

(公元 400—480 年)。唯识派认为,空与有应当互相结合起来,现象世界可以说是空的,但超现实的绝对世界——真如或佛性不能说是空的。他们断言: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精神总体或作用——识所变现出来的, 事物的一切属性——广延性、重量、体积、香味等等都是人们的主观意识, 即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

唯识派对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进行了分析,他们把佛教小乘的六识扩大到了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他们认为这八识既是差别的存在,又是统一的整体,宇宙万有都是八识的变现。前六识,即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的主要职能是起了别(区别) 和认识的作用。它们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根)

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色、声、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前五识只能了解外界现象的个别方面,而意识却能了别现象的整体方面,它不单能了解和认识现在,也能了解认识过去和将来。而第七识,即末那识的职能是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未那识以第八识即阿赖耶识的存在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以第八识为其自己认识的对象,即把第八识所变现的各种现象以及第八识本身经常执为“实我实法”。至于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则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和主宰者,也是前七识存在的前提。阿赖耶识也称藏识,它有三种含义:一是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 亦即摄持和保存“能够生起宇宙万有的一切潜在力。”二是所藏,即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亦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三,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而是识的流传,但第七识妄执为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因此被称为我爱执藏。

唯识派还对各个识的认识作用作了区分,认为前六识都有“四分”,即四种作用的分限:“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 是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我们认识中的形相,亦即客观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表象;“见分”是我们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自证分”是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了别作用,亦即上述“见分”、“相分”的自觉作用,所谓“自之证”;“证自证分”是对于上述“自证分”的再证知、鉴定, 所谓“自证之证”。“证自证分”是认识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阶段和全部的总结。瑜伽行派曾用以尺,“自证分”好比根据尺所量知布的大小,“证自证分”是对于所量布的大小的证实。

唯识派还从“境无识有”的观点出发对宇宙万物的本性进行考察,提出了“三性”“三无性”的学说。他们认为,从存在或有的方面看,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性:遍计所执性(妄有性),依他起性(假有性),圆成实性(实有性)。遍计所执性是一种虚妄的实在。一切事物本来不是实在的,但有人却周遍计度为实在,但这种实在只是一种主观的迷妄,为了方便而赋与的名称。依他起性是一种相对的实在。它是由因缘或条件引起的,而实非永恒的存在。圆成实性是一种绝对的实在,它不借因缘或条件,而是由自身并在自身中存在着的一种实在,这种实在最圆满和最真实,是由无上智慧的人通过神秘的直觉,即通过瑜伽所亲证得到的。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而从非存在或无的方面看,宇宙万有可分析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没有实体,没有属性,一切体性都无;生无性是说没有生, 没有自然所有之性,非有似有。一切犹如幻象;胜义无性是说,远离妄执的我和一切事物,无相空寂,一切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