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影响的四种模式及操作
湖南师范大学石鸥老师总结并描述了四种类型的课堂影响模式:
教学中有不同的师生“影响”。主要包括明显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有意的和无意的等等影响。
其一,如果 T 希望有结果 X,并有意识地通过某些方式促进 S 向着 X 行动,且如果由于 T 的行为,确实使 S 试图去达成 X,那么 T 对 S 就施加了明显的影响。
例(1):教师希望本班在此次期末数学考试中获得全校第一,多次向学生说明意义与目标,并给予具体要求和各种强化,使全班同学积极行动起来朝着预定目标努力。这时,我们说,教师给学生施加了明显的影响。这在日常教学中最为普通。
其二,如果 T 希望有结果 X,但 T 并没有为使 S 达成 X 而行动,而 S 却主动去试图达成 X,换言之,T 只有达成 X 的愿望,并未对 S 采取什么措施, S 便主动向着 X 而行动,那么此时 T 对 S 就施加潜在的影响。
例(2):学生 S 知道教师 T 喜欢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因而每当 T 来上课时,S 便异常活跃频频举手要求回答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教师 T 对学生 S 施加了潜在的影响。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师生关系——一种理想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学生自觉主动性而达到预定目标。要实现这种影响,一般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威信并在学生心中有相当的影响力或地位。同时,还要求学生明了教师的意图或倾向性,以便学生自觉地根据教师的意图或倾向性,以便学生自觉地根据教师的意图调控自己的行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应明确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爱憎。其三,T 影响 S,使 S 去做或倾向于符合 T 的意图的 X,可称积极影响或
正影响,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明显的影响。但教学中常有这种现象:S 并不一定作出有利于 T 的愿望的行为反应,T 确实促使 S 有所行动,但不是符合而是违背 T 的愿望,不是达成或倾向 X 而是违背或远离 X,这种情况可称为 T 对 S 施加了消极影响或负影响。应注意,这里的积极与消极,或正与负的影响,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好和坏,善和恶的区别,它特指影响结果是否达到或趋近影响者的意愿或预定目标。换言之,受影响者顺影响者之意而行事,乃积极影响,反之逆影响者之意而行事,即为消极影响。
例(3):某系学生要求允许跨系选课,获得批准,此为积极或正影响。但他们进一步提出要求:上课自由,即上不上课自己决定。结果不但没有获得同意,系领导反而进一步制定了具体的考勤措施,严格上课纪律、反对缺课现象。这时我们说学生对系领导施加了消极或负影响。负影响现象在那些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教师中间较常见:比如大搞题海战术或采取强制、惩罚的威协来维持所谓纪律等,导致学生反感,往往与教师对着干,使教师事倍功半,疲于奔命。
其四,T 影响 S,有意促使 S 去做 X 或倾向 X,即有意影响。前述明显的、
潜在的、积极的、消极的影响,首先都起于影响者的意图,都是有意影响。但不少情况下,影响压根就是无意的,T 并未向 S 显示出自己的意图,或者说 S 并未从 T 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有关 T 的需要和意图的明确信息,地自动作用他认为符合 T 的愿望的行为或倾向,即 S 仅对 T 的意图作出预设便生发出S 自己的行为。这时,我们称 T 对 S 施加了无意影响。这种影响体系中,只有受影响者单方面的反应或行动,甚至只有从受影响者一方才能找到另一方的影响源或影响者,而影响者本身并未自觉发出过任何影响或任何意图,整个影响关系中仅仅只是受影响者的预料性反应,影响者完全是中立的、外在的。
例(4):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常常要预设学生的接受,要假定学生对内容和方式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学生对教师施加了无意的影响。此时的学生是影响源,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要影响教师,教师的反应完全是自动的、预设性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受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往往受到多种有意影响,而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往往受到的是无意影响,也即多是教师的预设性反应。此现象很值得研究。我国教育很强调榜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力量,而要想使榜样的作用得以发挥,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价值能得以实现,既要注重潜在影响的发挥,更要讲求无意影响的意图,更使学生去预设教师尚未显示的意图,从而调控自己的行为或倾向,自觉达到较为理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