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互作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外界事物和他人做出反应的,他们总是积极地吸收外界信息并经自己头脑的加工,来认识它们,从而做出一定的反应。这种观点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行为的描述特别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只强调教师决定的行为和学校的要求做出反应。社会心理学则认为,学生也和他们的教师一样,都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有目的地吸收和加工学校和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对刺激做出机械反应的。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听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听者提供的意义与教师发出的声音相融合,使交互作用成为可能。并且学生都可以以讲话、回答、倾听、服从或其他方式对教师做出反应或接受其影响,从而对教师发生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反馈可以改变教师行为。当学生的反应是积极的时候,教师是积极的;当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时候,教师也是消极的。可见,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学也和教师一样都是积极对环境作出反应的个体。
交互作用双方的主动性是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相联系的。教师是教的过程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过程的主体。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决定着教的形式、性质以及内容,但教师所提供的只是创设一定的外部环境即外因,它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交往、认知、个性等中介,不断地调节自己,使自己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在课堂中要达到教育或教学的目的,必须考虑来自不同环境具有独特的个性、动机、知识、需要和行为的个体。不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