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层次

知识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一个学生获得的知识来自于课内外——学校、社会、家庭。即使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甚至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受到同样的教育,但对知识的掌握、领会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因而教育的环节也应是有层次的。

  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核心,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材的要求,班级学生的情况。教材、学生的不同,使教学目标也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不同的学科上:小学语文教学可分为:说话→阅读→写作三个层次;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可以是:引发兴趣→数学语言→思维训练→应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体现在不同的年级段上:如作文训练,低年级的图文结合教学,要学生以图会文,说话注意表达得明了完整;中年级以图复述文,看图作文,注意写得具体、生动;到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把几个互不联系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把这几个事物联系起来,编写成一个小故事等。

体现在不同的学生中: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有差别的,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他们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以及自我监控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的引导。对心智技能较低的学生,应当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心智技能一般的学生应当引导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己把握学习方法;对心智技能较高的学生, 应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 各学科的渗透与联系的层次性。

素质教育是综合性的、全面的。如果发展不全面,学生的学习某种能力, 如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就会相对较差,就不会有真正的高素质, 所以必须克服素质教育的单一性,在各科教学中,注意他们的联系与渗透。

在美术教学中,低年级侧重色彩的训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根据儿童注意和兴趣的特点,让学生用彩笔作画,并引导他们观察,提高识记效果。中年级,可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按自己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用色彩进行描绘,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真实地予以描绘,让学生感受美。在高年级,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以自己对色彩的认识,把文中之美景表现出来,例《草原》第一节,可让学生用彩笔把草原之美景表现出来,或给诗配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3.课文教学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层层递进,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倘若舍本求末,就会欲速则不达,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会是零星的, 不系统的。

历史课中,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如果直接提问:林则徐为什么销烟?学生往往回答得肤浅:因为鸦片危害吸食的人。但如果有层有次, 阶梯前进,学生就会深切理解课文。教学中,可这样分四步进行,第一,首先让学生认识鸦片的危害——首先直接危害吸食鸦片的人,其后殃及我们的国家;第二,弄清英走私鸦片的真正目的是掠夺白银;第三,引导学生理解禁烟的必要性;第四,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4.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的素质,如技能,其形成是有阶段的,不是一下子完成的。相应地, 练习也必须分层次进行。各部分的练习,都是整个技能形成练习系统的一部分,前一阶段的练习为下一阶段打基础。既要有基本题,又要有发展题,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总之,练习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通过阶梯式的单一练习和题组练习,把集中思维,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综合起来,交叉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