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练习

练习是技能素质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应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按照“准熟活”这样的发展过程安排。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单独练习,第一步力求活动正确,但速度可缓慢;第二步力求活动熟练、连贯,速度要逐步加快;第三步力求活动灵活,不断更换活动条件,提高学生对各种条件的适应性和灵活创造性。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循序渐进

练习要有系统性、计划性,每次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如小学语文教学

中训练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技能,训练可这样进行:首先由教师提供段落大意,让学生依照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进而介绍分段方法,让学生给课文分段,然后让学生给一段话选择段落大意;最后让学生练习独立分段并讲出段落内容要意。

(二)安排要合理

练习要针对学生技能训练形成的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安排时应注意四个关键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任意增加练习的次数、数量, 大搞塞而不纳的题海战术,只会加重负担,降低效果;练习也不是越少越好, 没有足够数量的练习是无法形成熟练技巧的。总之,练习量应根据性能性质、复杂程度以及主题特点来确定;二是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课内要练,课外也要练,但应以课内为主,课外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兴趣自由选择。三是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分散练习又叫“分配练习”,就是用休息或其他活动的形式把练习分散进行,研究表明,分散的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效,过量的集中练习带来的疲劳与厌烦情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降低,容易使学生疲惫,造成机械重复。四是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既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到个别差异。练习题应分高、中、低设计,既要有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基本练习题,又要有适合个别优生或差生的灵活题。

(三)方式多样

活动的结构与完成活动的方式要有变化。如计算,可进行视算、听算、计算比赛等,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总结往往使学生及时知道练习的结果,知道练习中错误的性质与数量, 分析错误的原因,拟定改进方法,这有利于调动、提高练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改进练习,提高成绩。

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练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更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边练习、边思考、边分析,不断改进,即使碰到暂时的困难,也能较迅速地突破。

总而言之,教学的改革,对广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中经历一个什么过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导”。因此,要真正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技能,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在“导”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融汇贯通,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脱颖”,允许“越轨”,让学生有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