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情感教育,影响和调节学生的认识过程
90 年代的少年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易于接受具体、直观的事情。我们运用形象的内容,指导学生行为规范,教会他们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这些渠道,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爱他人、爱集体,逐步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增强责任感,为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学生的启蒙教育始自家庭,我们要让学生在爱父母的基础上升华,启发学生在自己的视野内观察父母平时的工作和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和感受父母对他们的爱,并把对父母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可指导学生写一篇《我的母亲》、《我的父亲》等文章抒发内心的感受,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对父母的爱,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活动,学生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到逐渐能为邻居做好事,直至为社会服务。
爱同学、爱老师是学生的情感的又一体现。曾有位老师说过这样一件事: 班里有位同学患小儿麻痹症,走路时一瘸一拐,个别同学时常讥笑他。这位同学因先天性缺陷本身就很痛苦,因而产生了弃学念头。当时,那位老师如果狠狠地批评那些同学,肯定效果不佳。于是,那位老师组织了全班学生召开了一次“伸出一双手,奉献一片爱”的主题会,并提出了“我为同学献出一片爱,假如人人都懂得爱他人,我们班会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供大家讨论。学生都踊跃发言,曾讥笑过这位同学的学生自觉做了检查,并表示今后一定不歧视他。这位残疾学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基于这些爱的情
感,学生会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养成友善、温暖、文明的习惯。由此可见,情感和语言一样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的,但它也和语言一样需要学习、使用、掌握和修饰。在文化发达的当今社会里,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对待社会环境,驾驭“情感”去影响和调节学生的认识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