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素质教育体会

湖北省教委人才办 张杰彦

国家教委倡导义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此,我由衷赞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一点,我是有切实体验的。早在 20 年前,我就曾做过试验,现在,我把当时情况简单回顾一下,也许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有些借鉴作用。文革后,应试教育禁锢教坛, 我校是一个有 1000 多名学生的学校,几十名骨干教师,舍弃上千名“嗷嗷待哺”的学子,围绕百十来名所谓“高材生”转,令广大师生不满,“高材生” 心理素质不适应,也很苦恼,为升学,有的学生复读六七年,有的学生家长为孩子订了十年计划,“三年学业十年功,考学就为跳农门”。当时,学校复读生多,留级率高,班额无限膨胀,初中复读生高达 50%—60%,高中 70

%—80%。约 1/5 的左右的教育经费投到了复读生身上,他们还占去了不少校舍,教学设施。他们使相当多的青少年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重复教育, 不是正常的人才产生过程,浪费了教育资源,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教育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我校所在乡,十分需要有中、初级文化的技术人员、经营和管理人才。学校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着想。当时,学校初高中毕业生,大多数既无务农、爱农的思想, 也无兴农本领。后来,我们和乡、村领导共同商量决定:乡一把手挂帅,组

成教改领导小组,各村一把手为教改小组成员,我是教改小组副组长,带一个班做实验(既带过高中班,也带过初中班),叫实验班。

教改小组负责宣传教改意义,制定教改计划,采取具体教改措施,进行实施。

学校严格控制了重复教育、留级率和班额。我班取消了复读生,留级生控制在 1%,班人数控制在 50 人左右。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每个方面。

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培养急需要人才是我们的基本想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高校教师及乡、村两级技术人才情况,上好基础教育课,办好各种专业技术班,建立学生专长档案,创造人人冒尖条件;科任及专业课教师制定教育目标,教学质量方案。教学过程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强调学生要参加实际操作。

我们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写论文,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提高了学生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我班迅速进步,在短时间内,从全校有名的乱班,成为全校有名的模范班,并摘下天津市北郊学区模范班桂冠。我班送走的初高中毕业生各科合格率都在 100%,初中升学率达100%,高中达 50%以上。班 70%—80%的学生都参加团组织,大部分同学参加了党课学习,很大一部分同学成了入党培养对象,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入了党。他们都能学到一技之长,班里的足球队敢于同有名的天津青光农场足球队比高低,有的未毕业学会了开汽车、拖拉机;制做了火炉、锡壶、白铁器等,剪窗花、学画画,有个学生刚毕业不到一年就在《天津日报》头版发表了文章。有的成了市、区、乡、村及企事业单位领导或主要领导,有的去开飞机、火车、轮船、汽车,有的在部队当上了副师级或团营连排干部, 有的成了国家演员,有的常年为“杨柳青”画年画,成了画家,有的写出了万言小说,有的成了生产能手或科技干部,有的当了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

“打铁必须自身硬”。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为此,我经常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学习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事迹、模范事迹。备课,备自己的思想,备自己的知识面,备所教对象,备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每上完一课都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得到了什么。

日常生活中,自己做在前头:早起清扫学校环境,冬天起床后,先看看办公室、教室炉火。夏秋收获季节,参加夏收、秋收,常年参加乡镇企业劳动。到实验基地、试验室、林场、果园,学技术,搞试验。平日,注意每个学生的精神状态,注意学生思想变化。做到平日里,师生平等,学生敢对老师讲真话,老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抓每个学生的长处、特长,以表扬为主。

广泛参与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采,活动形式变化多样是我们搞好这一工作的特点。由于校、乡、村领导带动,党团活动频繁多样,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平津战役遗址及烈士陵园,请长征、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作报告,组织长途拉练等。发挥各科老师特长,让老师努力把自己的好思想、技术专长,传授给学生及受教育对象,我们还广泛调动社会闲散技术力量, 补充我们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受益。

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定期不定期品评,学习各种先进人物和好人好事。还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了“智力活动日”、“科技活动日”、“体育活动日”及“干部管理活动日”等,并坚持经常有效。

各级领导重视,多方大力支持,乡、村、学校都给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用人随叫随到,用物随时调拨,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使我们的开支方便。

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但大部分就业于本乡本土,为家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标志着学校的素质教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