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协调科任教师,优化教学结构,在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班级的教育教学目标是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它要求同步、有序、高效。否则,教师的教育将是离散的,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和针对性。要通过共同努力,事半功倍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依靠班集体的轴心——班主任。

素质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必须体现民主性和合作性,落实在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这三个群体之中,要达到班级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关键在于调节教师群体,作用于学生群体,使其沿着一定的规律得到良性发展。而要达到教育的这种一致性,班主任起着向心力的作用。班主任必须组织全体科任教师参与班级教育活动,使教育的群体互相影响,达到多种素质成份互促的广度,对学生的个体素质影响有序递进,使学生在无定形的素质结构和班集体的动力下,得到有向牵引和调补。

班主任要组织全体科任教师研究教材,并结合本班实际,确定德育主题和能力主题,两个主题由各学科的“德育渗透点”、“知识联系点”、“能力训练点”和班级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班级教学中的单科突进,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平衡发展。

班主任还要带领科任教师抓好辅差培优工作。辅差培优工作应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各个学科学生的水平有高低之别,每个学生的素质状况也参差不齐,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差生补救和优生再发展方案,交科任教师对位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辅差培优,既不是个别的切长补短, 更不是整体的拉平求齐,而是在渗透个性教育的同时,外引内掘,扬长补短, 即顺应学生的个性专长,创设适宜的条件,适当地引导,使专长更进一步发展,培养特殊人才的特殊素质。与此同时,促进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