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办学之路的调查与思考

安徽省繁昌县新港镇克里学校 徐印道 李荣全

我们的教育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为了提高人口素质。然而怎样实现这个目的又常常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要走出这种困惑,笔者认为,非像生产厂家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而去调查市场那样不可。农村初中教育必须主动去适应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拟就如何分解、实现这个目标, 作些分析。

首先,必须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此,我们组织了大量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从一些农村干部、学生家长以及已从事农业生产的历届毕业生那里了解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要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到:“二有”、“六会”、“两懂”。

“二有”是:一有健康的体魄,二有必要的劳动技能。“六会”是:一会读报纸、文件,并能概括中心内容;二会写毛笔字,最好还要写美术字; 三会记(听报告)笔记;四会写通讯报导;五会编排墙报、板报;六会写应用文。“二懂”是:一懂法律常识;二懂有关规则。

了解了农村社会的需要,接下来就要求我们主动地去适应它,同时也就找到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和落脚点。

其次,把我们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我们农村初中担负着双重任务:一为高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二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在全面、优质、高效完成初中阶段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注重做好“分流”工作。

目前,我地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最高只有 50%,就是说至少有 50%的毕业生跨入农村社会。如何“分流”?如何让返乡的那部分毕业生深受农村社会的欢迎?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不分“快慢”班,以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初一开始,我们就开展系列活动,如给敬老院送温暖、社会小调查、消灭错别字、辩论演讲赛等。在活动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就是“分流”工作的开始,一学年下来“两头的 10%”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心目中就产生了,初二学年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直至初三第一学期结束。“分流”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希望,都有自己的奔头,只是价值取向不同,避免千军万马去挤那狭窄的“独木桥”。

二、实施“拔优补差”工程,真正提高素质。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夯实基础。为此,我们开展了“拔优补差”工程,就是把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重点培养,以保证这部分学生能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一级学校, 但这不等于对那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任不管。相反,要积极地帮助他们补缺补差,不仅须达到毕业标准,还要基本具备“二有”、“六会”、“两懂” 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初三下学期,有意识地组织这部分学生学习一些农村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养殖基础等,组织他们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如书画小组、辩论演讲小组等等。

三、逐行实行“3+1”工程。

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偏小,不能直接升学的这一部分中一般又不能直接参加农业工作。为此,我们就举办“3+1”班,为他们服务。“3+1”班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3+1”班的学生既可直接参加“中考”,不能录取的又可直接升职高二年级就读,还可以就此参加农业工作。这一学年不仅要复习巩固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实用技术和相关基础知识。

最后,谈谈如何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深化教育改革的每项工作都必

须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些做法,使农村初中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不仅升学率有所提高,返乡的毕业生也能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大显身手。我们以实绩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以成效取得了主管部门和农村领导干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