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眼模式

“牛眼”是施马茨在描述干盐湖蒸发岩的分布时所采用的一个名词。他发现,蒸发岩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沉积作用,具有迥然不同的分布模式。在与开阔的海洋保持有限联系的深成水池中,蒸发岩的分布在地图上应呈泪珠状,最易溶解的盐——亦即最后从咸水中析出的盐,应该在距离海洋通道最远的一端沉淀。但在与海洋完全隔绝的咸水盆地中,最先沉淀在其周缘的盐类应该是碳酸盐——石灰岩或白云岩;随着水位降低和咸水变浓,接着沉淀的是一圈硫酸盐,最后在盐湖的中心或凹陷最深部分沉淀的则是石盐

(halite)和其他更易溶解的盐类。这就是所谓的“牛眼”(图三十六)。根据迄于当时的钻探结果,我们认为极有可能在地中海也找到一个“牛

眼”。在盆地边缘略高于深海平原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硫酸盐沉积(图三十七)。震波纪录也显示中央深海平原下面一定有岩盐,因为我们已可肯定那一片圆柱状的构造不是别的,正是盐丘。我们只需要得到一个盐的岩心样本就可以证明这个解释。问题在于,我们不能直接在盐丘上钻探,因为这样有可能钻到油藏而造成污染。但在那些我们可以钻探的地方,却又不能指望钻得到盐层。为了挫挫我们的锐气,安德逊断言,即便钻到盐层,用现有的取心装置也绝对不可能取到盐岩心,因为在岩心筒提上来之前,盐岩心早已被用作循环液的海水溶解光了。

在这个航次的最后几个星期里,雷恩和我都非常沮丧。我们深信这里有一个“牛眼”存在,这是地中海干化史的另一个证据。我们非常想弄到一块岩盐,但是又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安排这样的一次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