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岩心

8 月 15 日凌晨,我们开始钻取岩心,大家急切地等待着。破晓以后,我们才取出第一块岩心,把海底沉积物样本从几千公尺的深处取上来。这听起来似乎是非常困难,但实际上原理是相当简单的:钻杆先得透过旋转钻出孔眼,在要取心的深度上暂停钻进,并且在钻台上卸开钻杆,然后把一个岩心筒向下送到钻杆底部的钻头上面,岩心筒着底以后,重新接上钻杆并继续旋转。这时,钻头又继续往下钻,但得减少钻杆中的循环液体中的压力,如此, 沉积物才不会被冲走,而会进入岩心筒里的塑胶衬管内。钻进 9 公尺以后,

岩心筒就塞满了,于是停钻,放下一根像钓鱼杆上的钓丝那样的“沙绳”

(sandline)。沙绳末端有一个钩子,可钩住岩心筒顶部并将它拉到钻台上来,之后重新卸开钻杆,取出岩心筒(图二十六)。下一步就是再放下另一个岩心筒进行“连续取心”;或者不再放岩心筒而继续钻进,直到钻抵需要采集岩心的下一个层段的顶部再取心。

当然,这中间有很多环节可能会出毛病,在第十三航次期间,我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一次,岩心筒的一个排水孔不慎塞住。排水孔的作用本是让筒里的水可以随着沉积物的进筒而排出,如果水排不出去,岩心也进不了岩心筒。最后,沙绳提上来的只是一筒清水。另有一次是沉积物太软,岩心筒往上提时,沉积物从岩心爪中脱出,结果一无所获。还有一次是泵压太高,致使沉积物最后被循环液体冲失殆尽。

如果一切都不出差错的话,岩心筒从钻杆中取出后,钻工就将它们依次排好,抽出装满岩心的塑胶衬管(图二十七),再将衬管放在岩心实验室外面的甲板上 。技师会把 9 公尺长的岩心切成六段,依次编上号码,贴上标签。然后,由洛特或技术员测量各段岩心的孔隙率、含水量、伽马射线强度⋯⋯ 等等。接着把衬管一劈为二(图二十八),一半保留起来并照相存档;另一半供做船上分析用。这两半都会先由随船沉积学家接过去进行例行鉴定,以确定沉积物的硬度、颜色、显微结构、晶体构造和矿物成分。之后,再从船上分析用的半块样本切下若干小块,装入试瓶中,以备日后由船上的科学家伙伴或陆上实验室的同事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小块岩心样本多半又会转到古生物室,交由希妲等人来处理。希妲会用筛子刷洗样本,冲去沉积物,并用一支小毛笔从经过淘洗和烘干程序的残余物中挑出有孔虫。斯特拉德纳则取出一些沉积物做成试片,然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分类鉴别超微粒化石。在有些样本中还可找到生活在海底的有孔虫,这些都属于底栖(benthonic)生物, 须由曼克挑出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