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修养改善生活品位

美,不仅在艺术中,也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科学中,在各行各业中。如果你能发现你所从事的工作中的美,你就会享受工作,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而且多半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否则,工作便成了仅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且会越来越变得枯燥与乏味。

一位炊事员在炒菜的时候,伴着清脆的碰撞声和有节奏的挥臂动作,就像是在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一盘色、香、味、形皆有的菜肴端上来,就是一个精制卓绝的艺术品;一位裁缝在剪裁的时候,用剪刀和线条勾裁出人的装束美,使身体各异胖瘦不均的人都能展示出他们的个性⋯⋯

四川一位画家张幼矩专门到人烟罕至的青藏高原上采风作画,他在那荒凉、寒冷、甚至没有草、没有生命的山峦中爬山涉水不畏险阻。在别人看来这实在太苦太寂寞难以忍受,可他却把所有这一切,包括自己的拼搏都看做是一种雄厚而刚毅的美,并在他的画卷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的作品被称为真正的艺术,他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家。

具有审美修养的人,除了工作是一种享受外,闲暇时间也很有情趣,参加各种活动:郊外野游、公园散步、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园林艺术,或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抚琴舞墨、琴棋书画,或体育文艺活动等。缺少审美修养的人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甚至酗酒、赌博、嫖娼,危害社会。

过去学校教育长期陷入“智育第一”的误区,现在开始重新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美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最终要美化人自身,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因此,审美是一种逐渐形成的文化素质,不是具体的知识、技术能一蹴而就的。

你可以买一张美术馆的门票,但你可能依然站在艺术的门槛之外;你可以走进音乐厅,但你可能无法与音乐的语言融通。因为这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审美修养需要积淀和感悟。

有一场交响乐音乐会,因为票主要都是赠送的,所以许多观众是不看白不看的。演出进行中,有人小声说话,有人按闪光灯,有人吃东西,最后掌声稀稀拉拉。剧场休息时,有位司机无精打采地问:“下半场还是这玩艺?”

另有一场音乐会,是欧洲歌咏比赛冠军瑞典的罗克·塞特在首都体育馆的演唱。由于这场音乐会的组织者预先在媒体的音乐节目中做了许多介绍, 而且在市场上出售录音带,所以票价定得很高,仍一抢而空。观众是花自己的钱来欣赏自己喜欢的节目,大都是有素养、有兴趣、有理解力的人,所以气氛热烈,台上台下非常融通。有首歌中间有一个整段的音乐过门,观众席竟然伴着音乐发出细声整齐的合唱。第一次到中国演出的罗克·塞特没想到在北京会有这样动人的场面,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观众艺术修养不同,在音乐会上享受的程度也不同。在西方连露天的交响乐音乐会,每个人都是凝神静听,在音乐进行之中,没有人交头接耳,咳

嗽者也是捂住嘴尽量压低声音。每个静静的休止符都同样是奇妙的享受,每个乐章完了掌声异常热烈。观众听得进,听得懂,听出一种境界,可以与乐队和指挥一起,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作家马烽曾写过一篇他和作家沙汀为了看芭蕾饿肚子的文章。50 年代初,他们到民主德国访问,回来经过莫斯科,打算看一场舞蹈大师乌兰诺娃表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一打听一张票至少要 30 卢布,没有这笔开支。沙汀说:“就是饿肚子也得买张票看看。千载难逢呀!”于是他们不去餐厅吃饭,每天买些面包在房间里啃。幸亏马烽带了一个咸菜疙瘩,是朋友在离京前塞给他的,说吃不惯西餐,啃几口老咸菜最舒服。他们吃得味道好极了, 渴了就喝点凉水。三天没出去,只在红场散散步,终于饿肚省下钱欣赏了那难忘的演出。沙汀说:“看了红场和《天鹅湖》,莫斯科没白来。”

在沙老眼里,艺术更有价值,比吃饭重要,这就是生活的品位。像沙老这样高的审美修养,其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领悟到的。

一个人审美修养有多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有多深,在艺术世界里遨游的范围就有多宽。一个缺少审美修养的人,其精神世界是狭窄而紧固的, 没有进入审美境界的门票,更无从得到这个境界的享受。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艺术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深刻体会艺术作品的功力,才会感到精彩和情趣盎然。

艺术审美是审美修养的一部分。艺术是通过审美来实现其功能的,而审美除了艺术之外,还包括自然审美、社会审美、科学审美等方面。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说: “我们个性中的一个根本而必要的部分是对美的兴趣,是领悟美并把美吸收到性格中去的能力。然而,艺术教育能够而且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它是我们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

高艺术品位的人生活的品位也比较高。如同服饰可以反映人的品位一样,居所的家具和装饰也可以看出主人的品位。例如,在北京落户不久的瑞典宜家(IKEA)家具,便给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所有的室内装饰摆设以实用、贴近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从朴实中透出一种简捷的现代感,不摆富、不虚夸、恰到好处,不多一分豪华,不多一分奢侈。从一个小挂钩的设计到一个居室的空间利用,直至家具的选择、运货、组装、退换,都有一番周密精心的思考,为方便、实用、舒适动了许多脑筋, 完全没有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现象。

这很像初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时给人的印象,没有富丽堂皇和特别的美化,令人感到:这就是世界的十大富国之一的瑞典吗?然而慢慢发现其不仅有内在的物质富有,精神也富有,如普遍地追求人的精神境界的高尚、开阔、丰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审美意识的普及、开放、平实以及与自然及社会很好的沟通。

这与一个思想贫乏、手上戴满金戒指的暴发户完全不同。后者摆脱不掉虚诳显示和功利色彩的俗气;前者不以物累,活得真实,重视外表与内在美的统一。

当人从外在美延伸到内在美,才会真正发现生活中的美,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创造美。

中华传统美学超越具体的美感,而追求不尽之美的理想。

人从生存的需要到发展的需要,再到完善的需要,最后达到审美境界的时候,人才是完美、健全和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