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代沟变小再变小

小辈说长辈:“老用 50 年代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

长辈说小辈:“那个破歌有什么好听的?把时间都给浪费了。”

代沟现象在中国两代人中普遍存在,有的深一点,有的浅一点。两代人的观念、情感、行为不同,由此引发长辈与小辈之间的冲突。父母与子女之间,爱的时候有,咬牙切齿的时候也有,使本应温馨的家变得气氛紧张。同学们之间爱说:“跟我爸妈没话说,在家感觉特寂寞。”

不过,两代之间的代沟不是任何年龄段都有的。

幼儿时期,孩子最崇拜父母,不愿意离开父母。幼儿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安全岛和全部的爱,不论遇到什么苦难,孩子都毫无意识,只要不离开父母就行。因为幼儿把高大的父母看得很了不起,父母什么都懂什么事都会做。

中学时期,随着孩子知识面的扩大和自信心的增强,他们开始怀疑父母不太正确,并开始反思父母过去的错误,比如打骂过自己,欺骗过自己等。孩子长得和父母差不多高了,也差不多要和父母平起平坐了。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顶嘴,有逆反心理;有的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出去活动;有的爱挑父母的毛病;还有的怀疑父母是否是自己的亲爹娘⋯⋯

大学时期,孩子逐渐成熟,懂得一些体谅尊重父母的道理,所以一般不会与父母大吵大闹,或故意惹父母生气。但是他们从心里感到,父母落伍了, 跟不上潮流:“他们是那个时代出来的人,没办法,新的东西都不懂,还老是看不惯。”

参加工作之后,特别是年轻有为、较早得志者,有的看不起父母:“他们一无所知,根本就不懂怎么活着,还不听我的。如果老头子当年能有我这两下子,我小时候的家境也不至于那么惨!”

成家立业之后,经历了人生的一些坎坷,人开始对父母改变看法:“姜还是老的辣。父母的话有时是有道理的,也许我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为我好。”

作为长辈,当他们回首两代人的矛盾时,他们反思地说:“孩子小的时候就希望和大人平等对话,这其实没有错。”“人老了就是保守,不如年轻人适应变化快。当初孩子说‘下岗是好事,当个体户比在国营单位自在’, 我还把他骂了一顿。现在看,那些一起下岗的干个体干得挺好,都比我等着回单位强。”

人生认识的飞跃似乎需要有所付出。人在青少年,开始成熟、独立、有自我见解时,偏见、过激、傲慢也会随之而来。同样当人步入老年,又会固步自封,以老经验、老观念排斥新鲜事物。当小辈或长辈意识到自己的毛病时,他们的机会往往也不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代沟的曲线是一个橄榄形的,中间大两头小。

人在青年时期,特别是中学时代,与父母的代沟表现最为尖锐。这时期

两代人的“视觉”误差拉大,孩子把自己高看,大人把他们低看。孩子感觉自己不是孩子了,对世界已经懂得不少了,其实他们还是孩子,对一切都似懂非懂;大人总把他们当孩子,仍感觉他们不懂事,其实他们已经长大了, 已经开始懂事了。长辈越想把自己的精华传给下一代,就越多地对孩子说教、指责、批评、议论;而孩子就越多地抵触、烦恼、想不通、看不惯。

代沟现象是由于长辈、小辈、传统和社会的误区造成的:

长辈误区——本末倒置。父母把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的前途看做是第一位的,而把骨肉亲情看做是第二位的;把孩子考试的分数看做是第一位的, 把儿女的精神上的快乐看做是第二位的。

有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得到所谓大城市一流的教育,不惜骨肉分离,把刚上小学的儿子送到亲戚家读书。年幼的孩子希望在父母身边,每次打电话都泪涟涟地说:“我想回家。”可是父母却“以大局为重”给予拒绝。后来孩子长大了,为了让他能安心在美国读博士,这位家长又设法制造儿子与国内女朋友之间的裂痕,终造成儿子对爱情和家庭幸福的终生遗憾。结果是一个成功的儿子造就出来了,一个谁也不幸福的家庭出现了。

小辈误区——水往下流。一位在中国合资企业任职的新加坡女士说:“中国的传统习惯是‘水往下流’,父母爱子女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小辈爱父母就不是普遍做得很好了。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要‘引水上山’。”她说, 北京的年轻人有空到外面去旅游,就把孩子交给奶奶或姥姥:“妈,孩子您看。”北京有许多年轻的夫妇喜欢把孩子扔给父母照料,很长时间才去看一次。为什么年老的父母只能分担子女的负担,却很少有福分呢?为什么他们不能分享子女的幸福和快乐呢?

与中国父母喜欢对孩子过多的管教、包办相伴生的是,子女对家庭和父母的义务感、责任感比较小。多数父母对子女是两个字:惯和管;子女对父母也是两个字:靠和顶。父母一方面娇惯、宠爱孩子,一方面又对孩子管制、压制。子女一方面依赖、依靠父母,一方面又跟父母顶撞、对立。

传统误区——君臣父子。中国古代的“养不教,父之过”,“棍棒下面出孝子”,以及不平等的“君臣父子”的关系,也是两代人不能成为朋友的一个传统原因。父母“大人”往往代表正确与权威,可以居高临下指挥孩子, 孩子是无知的被摆布的对象。两代人绝不能平起平坐,父母以自己的威严为荣,子女以自己的惟命是从为孝。

时直今日,仍然有许多父母相信棍棒,不把孩子看做平等的人。因此促使小辈用消极的方法抵制和反抗。有个少年说:“父亲说的对的,我也挑毛病,或不照办,有一种老要和家长作对的感觉。”一个中学生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他的逆反心理:“我想尽办法在学校造反,让老师找家长,好让你们丢人。”许多青少年都这样想:为什么非要听你们的?为什么你们说的都是对的?我偏不听,就要让你们睁大惊讶的眼睛!

社会误区——相反文化。青少年善于通过现代媒体了解当今的新生事物,并能很快跟上世界的潮流。他们经常会敏感地发现,现实与理想是相反的文化。他们对理想的东西充满憧憬,而且很有改变现实的激情,所以便造成一代青年人与他们父辈的文化观念形成矛盾。这种相反的文化,有些是社会步入的误区,有些是社会转型时不可避免的现象。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到:“某些国家中青年人的反抗,他们的矛头指向消费社会中那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