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与学历一样重要
家长望子成龙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孩子上重点中学,然后考上一所好大学。这个目标被社会、学校、家庭树立得很高,很神圣,所以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就显得区别很大,似乎有天壤之别。对于孩子、父母、老师等相关的人来说,由此造成的压力、紧张、担心、困惑,便无时不有。因为大家都把那个学历看得很重。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体制的改革外,人的观念的转变也必不可少。很多时候,在人才的评价上面有一种“惟学历”的现象:有的单位规定,有博士学位的才能评正教授;有的地方靠大学文凭可以工人转干部;提拔领导也要挂靠到某一级的学历上,致使许多人想出各种办法忙于搞学历。于是出了许多的“博士”、“硕士”,可是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却很可怜。无形中“博士”、“硕士”被贬值了,感觉人人都有的学位里面掺着“水分”。
因为社会上视学历的高低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于是,就有人买卖假文凭。有人看到,就在距离北京大学仅百米之遥的地方,有人买“北大文凭”。还有的学校以办什么“班”的名义,变相出售“文凭”。这种违法的事情为什么可以暗中存在?无非是有人想投机取巧,花钱买个“文凭”去混世。就像《围城》里的方鸿渐买假文凭为了“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如何遏制这种丑恶现象的存在,有人说应该加强人事档案的管理,有人说用人单位应该核实真假文凭。其实,这些都不是根本的办法。
有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档案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文凭管理手段,可假文凭绝对没有市场。原因之一:客观上谁也不把那个文凭看得了不起。不管你是博士生还是研究生,你若没有能力胜任工作,照样被“炒鱿鱼”。那时你那张文凭就成了一纸空文。相反,尽管你没进过高等学府,但你有真才实学, 不管在实践中学的,还是自学成长的,照样可以得到重用。你的表现就是你最好的文凭。其次是社会风气和自我的道德准则不允许。
文凭不过是一张纸,别为一张纸不择手段。其实自己的能耐就是最好的“文凭”。能耐,包括学校学的知识,这是能;还有在实践中磨炼出的才能, 这是耐。从能到耐,从知识到才能,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的:“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学习而无实践,能没有忧患吗?中国的传统是非常注重“身体力行”的,即亲身体验,努力去做。也就是强调,一个人在实践中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愿意招聘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相对学校出来的硕士生博士生就要打个问号,究竟如何?这种趋势必定在选择人才时,会发展到国外那种观念:既看你的学历,也看你的经历,两者同样重要。
成功者未必都有很高的学历,但成功者必然都有深刻的经历。正如孔子所说:“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
《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终身教育直接导致学习社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