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人如果经常抱怨别人,那他可能是缺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有个两岁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妈妈赶紧过来抱起孩子,一边哄他不
要哭,一边用手打地:“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使劲打它,看它还敢不敢再摔宝宝!”孩子被有效地哄住了。像这样帮孩子找个替罪羊的方法成了许多父母哄孩子的法宝。
一位美国人看到这个举动,觉得很可笑。本来摔倒是孩子自己不小心, 并非是地的错,为什么母亲要把孩子自己的责任归到与之无关的地上?而这种教育会使孩子无法懂得,自己的错误应该由自己负责的道理。
生活中许许多多这样的现象,其实和“打地”一样可笑。放学时淋雨了, 都怪妈妈早上没给准备好伞;身体长得不结实,因为家里做饭不会调剂营养; 物理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物理老师教得不好;考的大学不理想,因为这年的录取比例比往年高;和同学关系搞不好,因为那些同学特没劲;没找到好工作,因为朋友不给帮忙;结婚没房子,因为父母不是大款⋯⋯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结社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该承担自 己对他人的责任。因此,学校应为每个人发挥这种作用作好准备,不仅 向他们传授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还应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技 能,并鼓励他们参加具体工作。”
一个 21 世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健全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这一观念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从小就从点滴的事情做起,逐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由于许多父母都为孩子代劳一切,老师也喜欢动不动就找家长解决问题,所以青少年便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
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惹了祸:打破了玻璃、弄坏了教具或不遵守学校的规则等,老师就说:“把你家长找来。”于是家长到学校替孩子道歉、赔偿, 然后把孩子领回家。学生觉得,反正有父母处理后果,自己无非就是挨一顿批评而已,顶多感到自己是给父母惹祸了。个别的学生对父母有意见闹矛盾, 就故意在学校里捣蛋,好让老师把家长找来,目的是让家长出丑,以此作为报复。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一个孩子让座,妈妈就会代替孩子说“谢谢”; 与邻近家的孩子打了架,孩子就会跟父母“告状”,把责任推给对方,把难题留给父母。
比如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比如违反了交通规则,甚 至违法的事:偷盗、吸毒、抢劫等,父母为了让有关方面减轻对孩子的处罚,就去托人情、走后门、到处奔波,为孩子开脱罪责等。这样,长大的青少年不太会自己总结教训,反思自己,反而助长了他今后更加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长期依赖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时,他
就喜欢哀叹自己的“不幸”,抱怨别人的“无情”,在诉苦中历数自己做出的努力,以及受到的不公。其实,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理智的减法。以解剖他人的精神来寻找自己的责任,才是做加法。否则就会像两岁孩子“自己摔倒是地的错”那样荒诞可笑。
在法国,有个少年踢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邻家道歉,并用他自己的钱赔偿人家。少年一时拿不出自己的钱,父母便借给他,让他日后靠自己课余打工挣钱还上。这个少年的父母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对子女权利与义务以及自我负责精神的培养。
北京有个初中生,开完“我有什么责任?”的班会之后,他开始想这个过去很少想的问题。是啊,数学没考好,不能怪爸爸没有辅导、妈妈没叫我起床、同学弄断了我的铅笔、老师偏心,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题,结果考试又做错了。后来,他经常用“我有什么责任?”这句话问自己,不仅各方面都很有起色,而且学会了促使自己进步的一种思想方法。
成都市六中的唐纪伦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莫把璞玉当顽石》,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对调皮孩子的责任。有一个不守纪律、爱逃学、经常搅得全班自习课都上不好的学生,挨批评也不改正,大家都很烦他。唐老师发现,这个学生逃学是到河边采集昆虫,然后解剖看它们肚子里是什么样的。他想将来长大了学解剖学,好当医生,给人开刀看病。怎样看待这个学生?唐老师反思说:“良好的愿望,美好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努力实践的精神,诸多的积极因素隐藏在逃学、不守纪律的消极因素之中,差点被我忽略了,遏制了,挫伤了。我们经常说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可又常把璞玉当成顽石。” 老师找出了自己的问题,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个学生在许多积极的鼓励下,毛病改了,而且参加了课外活动小组,帮实验课的老师做准备工作,年末还得到了学校的“进步奖”。
时时反思,检查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件好事。而遇到问题先找别人的毛病,把自己的那份责任推给别人,你便在理智的进程中倒退了一步,错过了一次接近真理的机会,失去了一份对自己对别人的关照。如果你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毛病,你可能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想想自己应负的那份责任,怨气就会消失,心态不再起伏,而且受到一次心灵的锤炼,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新的努力目标。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仍没有忘记,70 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跪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纪念碑前,主动承担一个民族对战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场面被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勃兰特的勇气和责任感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实际上,勃兰特在二战期间是在国外从事反纳粹的斗争的,但是他在事后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时说:
“尽管我很早就离开了德国,尽管我从来没有支持过希特勒,但用句婉转的话说,不能排除我应负一定的责任,或者称为连带责任。我们应该自问: 希特勒为什么能掌权?应该回答这个问题。这不仅因为有千百万人愚蠢地追随他,而且还因为其他人都未能制止他。当时我还年轻,但我也属于那些未能制止他的人中的一个⋯⋯”勃兰特把罪过和责任分开,罪过由某些人去承担,责任则由德国人民共同承担。他说:“承认我们的责任⋯⋯这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 我们都应该生活在一起。”
不回避残酷的现实而敢于反思自己,甚至找到潜在原因的“连带责任”,
这种难得的高风亮节与负责精神,举世同仰。回顾中国“文革”的十年浩劫,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有了‘四人帮’”。“四人帮” 是有罪的,对于一场政治运动社会基础的群众,每个人不也值得反思一番吗?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德国纳粹成员辛德勒看到集中营中对犹太人惨无人道地大屠杀,激起了他的反感并萌发出了人性。他用金钱收买纳粹军官,以兵工厂需要工人为由开出名单,千余名犹太人因此获救。电影最感人的高潮,是德国宣布投降后,当全厂获救的犹太人向辛德勒表示感激时,辛德勒声泪俱下地反思道:“我应该救出更多的人,如果我不要这辆汽车,还可以救出 10 个人⋯⋯可是我没有做⋯⋯”
人的反思是美丽的,是人格的升华,是人性最为充实饱满的体现。反思的背后是责任。人的反思没有止境,做了好事可以反思做得更好,做了坏事, 更要反思怎样改正。
中国古代提倡闻过而喜、屈己从善,认为祸由内起、心正事盛。思想家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 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我若爱人而人不亲我,应反思自己的仁有未至之处;我欲管理人而人不服管,应反思自己有不够合理之处;我以礼待人而人不答,应反思自己有不敬之处。凡有不能如愿的事,都反思自己的过失。自己行得正,天下人则会听从而归顺。
不忘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出了问题先找自己的毛病,没错!
每个人积极地投身到社会的工作中,同时得到社会的回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都和谐地得到保障与满足。
人们不再只等“伯乐”选“千里马”,而是大胆地参与,自我肯定, 自由驰骋,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