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人类面临着由战争、犯罪、贫困所造成的种种不幸,而在过去的老路和另择新路之间彷徨的时侯,让我们向人们提供另一条路。这条路将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这意味着,使每个人了解其他人的个性和了解世界走向统一的艰难历程。但这需要从了解自我这个‘内心的航程’开始, 而这个航程的基础就是知识、思考和自我批评精神。”

当我们重新拣起传统的精华,重新思考人的价值,重新拨乱反正,重新树立自我批评的精神⋯⋯创伤逐渐得以医治,历史开始翻开崭新的一页。改革开放 20 年来,我们体验着全新的生活。那是一个让阳光更加灿烂的时代, 是一个较之过去更为和谐的、宽容的、民主平等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尽管文明与进步的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时候,人的道德文化也在变化,总的趋势是文明代替了野蛮;团结代替了涣散;美好代替了丑陋;人懂得爱;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出力。现在传统对我们不再生疏。仁与礼的统一,人格的培养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正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光。它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中华民族创立的“天、地、人”的道理,处处显示出它的魅力与博大精深。《易经·说卦》里有“三才,即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宇宙的大和谐,便是“天人合一”。人的生命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同天、地一起不可分割,遵循着宇宙的规律,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因此这是一个“和”的概念,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人类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无限的“和”被中华传统文化视为人的最高境界。用现在的话说, 便是人类需要有宽广博大的爱,人、社会、自然都离不开爱。爱使人与人、人与万物形成一种紧密相联的结构,从而融洽互补地实现自然的生生不息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哲思的一个做人的大理,因为它把人放在宇宙之中,体察宇宙万物,共存共生,人的境界能不高吗?

当我们重温优良传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我们远不如古人的感悟与慧性而遗憾,为我们的过错而仟侮。例如,我们在无限地征服自然,愚蠢地“人定胜天”中,对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大面积地破坏,致使自然秩序的恶化与失常,最终人类成为一切自然灾难的总根源。我们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从而实现万物的长治久安。

我们也需要与人的和谐相处。儒家称的“志士仁人”,把“仁”看做是最高尚的道德。人与人将心比心、互助友爱,这样的人际关系必然构筑出具有凝聚力的民族。以善待人是中华传统的一个美德。作为中国教育启蒙教材的《三字经》,开篇即“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都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恶是由于不教造成的,所以教育人从善便是儒门教义的中心。所有中国传统道德标准,如:宽容、礼让、敬仰、廉耻、信义、诚意、侧隐等都与“善”相连。其实“和”、“仁”、“善”是相通的,就是现在说的“让世界充满爱”。

中国从传统上说就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求得互补与共生。在中国的一些村庄里,可以见到有佛教的庙、道教的观、基督教的教堂共存的现象。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宗教问题发生过战争。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不少国家也对他们说不。许多犹太人从海上飘落到上海,中国人宽厚地接纳了他们。现在上海还保留着许多当年犹太人生活过的房屋以及宗教场所。现在一批批以色列人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回上海寻找他们祖辈的那段难忘的历史。

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于 1988 年 1 月聚会法国巴黎,他们曾这样向

世界庄严宣告:“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 250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精英们,在人文领域的意识也是领先的。因为人类的任何科学活动都离不开正确理解人生存的意义,如何做人, 如何处理相互的关系和整个共同体的关系。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肯定它在当代及未来社会的价值是对人类有益的事。

1994 年第 44 届国际教育大会充分讨论了“和平文化”这一主题,指出: “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和总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事和作出反应的方式。

人类在残杀与暴力中一直苦苦地寻求和平与友爱。我们不要忘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同时吸收世界进步的思潮,在创造性的继承中造福人类。

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爱,是一种财富,让我们欢欣鼓舞。

爱的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认识自己与了解他人的过程,是不断地走向成熟人格的过程。

爱的能力是在为别人付出时培养的,付出的爱越多,得到心灵的回报越多,懂得爱的含义就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