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无处不在

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越发显示出它的魅力。

爱美是人的天性。因为人和艺术的本质特性相关,所以艺术的感染力、吸引力、审美特性以及艺术的创造力可以对人发生巨大的影响。

北京的一些大学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结合开展校园文化,大学生的艺术知识不再严重匮乏了。过去校园里流行的《梁祝》,知道作曲者的却为数极少。一些同学对自己喜爱的通俗歌手可以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却说不出喜好鉴赏的理由,对交响乐只知道是高雅艺术,却不懂怎样欣赏评价。还有许多中外名画,如《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许多学生也不知其作者。通过专家来校作报告、开座谈会、演示讲解,大学校园掀起文化艺术热。争学艺术知识,加强审美修养,成为高校学生的一道亮丽的风光。

一位大学生说:“过去因为缺少审美教育,所以容易良莠不分,误把社会上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引进自己的生活。现在接受健康高尚的艺术教育,我们非常感兴趣。”另一位学生说:“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的调查,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很大,非常需要把人文素质这一课,包括审美修养补上去。”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人文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

造。在这个有声有色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育也应无处不在。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艺术美对人的影响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它对人的呼唤和感召力非常突出,能感染人塑造人,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教人如何做人。

据报载,上海少管所用艺术对少年犯进行心灵上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成立了回春艺术团,有舞蹈队、军乐队、合唱团等。他们表演的舞蹈《悔恨》,用自创的舞蹈语言,描述他们对犯罪的悔恨,扣人心弦。艺术的感召力与心灵的净化力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它激发对健全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促使人以审美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几年后,上海少管所出现一个奇迹,凡参加过回春艺术团,受过艺术的熏陶和滋养的少年犯期满出所后, 上百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二进宫”的。

国家对中小学的美育十分重视,认为美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开课率,已从 80 年代不足 50%提高到 80%以上。其中城市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开课率近 100%,农村学校 70%左右。普通高中开设了艺术欣赏课, 填补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开艺术课的空白。

我国古代就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性”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 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艺术的独特新颖、迥然有别之美激发人们极大的兴趣,拓展和丰富人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艺术的具体、鲜明、可感的形象性,让人们在审美

中体会领悟作品包含的深刻的意蕴;艺术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使人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而艺术典型的、带有理想的美,正是人们的愿望和向往。

从儿童画可以看出一些儿童的心态:孩子在给老师画像时,凡是严厉的老师多被画成深颜色,而且有棱角。艺术是人心灵的窗口,心态的镜子。孩子画自己的家庭时,孩子站在中间与父母手拉手,一般都是和睦的家庭,而孩子单独站在一个角落的,则可能是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

艺术与人的关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因此,美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许多中小学,音乐与美术等艺术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仅面向城市学生,也面向农村学生;不仅面向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也面向没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艺术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技能技巧或理论知识训练,它着重培养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能力与素质,如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创造力等;艺术教育还按照美育所特有的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从一次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作用。82%的被调查的学生喜欢和非常喜欢音乐;认为一生离不开音乐的学生从 8~18 岁分别占 43%~100%;学生们把学校的音乐课作为学习音乐的第一途径。

此外,课外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审美教育更加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里。

例如大连甘井子区共 76 所中小学就有 258 个艺术活动小组。像周水子小学的书法,小辛寨子小学的民乐队,14 中、76 中的管乐队,28 中的竖笛队, 均各具特色,成为艺术教育的一道风景。华中小学的海娃锣鼓队的锣鼓已响遍大连市,多次受到市领导和国际友人的好评。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个人表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美感活动。然而,对美的兴趣、识 别美的能力,把美吸收到一个人的人格中去以及其他美感经验的组成部 分等等,都是和一项或几项艺术活动实践分不开的。”

在全国中小学普遍重视美育的今天,美育开始被引入到其他各育中起促进作用,比如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过去审美教育不受重视,总是过多地强调学习的刻苦精神,甚至有人提出口号:学生苦读,家长苦帮,教师苦教,学习似乎成了苦不堪言的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教育部提倡学校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让学习的过程成为愉快的过程。学习是愉快的,才能去刻苦,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刻苦精神与枯燥乏味的教育是毫不相干的。而实现这个转变,即要改变“美无处不在,但美育并非无处不在”的问题。

广东汕头教育学院在 10 所中学开展的“中学语文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 的课题,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时,重视美感的诱发,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学《窦娥冤》的课文时,老师让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他们用泡沫塑料的碎屑摹拟 6 月飞雪,用注射针管吸上红墨水喷

在白布上摹拟血溅白绫,用幻灯摹拟 3 年大旱的场景。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感受和鉴赏中,具体形象地加深了对元杂剧的了解。这种富于舞台

美、表演美、创造美的语文课,把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渗透和创造活动结合起来。美育把人引入愉悦的创造境界。

一位小学老师教《草原》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们边读课文边蘸着颜料作画,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不仅对老舍先生描述的草原和羊群的静态美及动态美有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引发出他们自己的创作欲望。

老师问:“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句描述。” 积极兴奋的学生纷纷发言:“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羊儿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 “羊群在绿色的草原上是那么美丽可爱,真像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美激发创作的欲望,点燃求知的火花。想象力创造力不仅需要知识和智慧,也需要情感和兴趣。美育正是走向情感和兴趣最好的桥梁。美育使教育变得有力量,因为它作用于人的情感,可以感化人、激励人。

从美育中,体察美的真谛,美化自己的心灵,再把美带到生活中去。

在艺术的空间里,人的想象力在伸展,人的思维变得活跃而宽广。艺术家与科学家看到的大自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在寻找美、和

谐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