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智慧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曹丕曹植兄弟之争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北京人艺上演的历史剧《天之骄子》,却给人带来了另一种思考:他们兄弟为什么非争皇家的家业不可呢?
曹丕逼迫弟弟曹植,必须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作不出来就要杀头。人们在读《七步诗》时,都认为曹丕狠毒,曹植可怜。但是,帝王只有一人, 注定曹植争不过曹丕而遭受到迫害。
曹丕虽文采逊色,却有雄才大略。历史证明他继位后,完成了其父曹操想做却未做之事,称帝建业,以一个新生的魏国取代了行将就木的汉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这不能不说是名垂史册之壮举。而曹植软弱胆小,武略不足,天生不是当帝王的料。但他文韬有余,给后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赋,无疑也是一位成功的千秋盛名的诗人。应该说,从他俩各自的特长出发,他俩都是成功者。可是曹植无心著书写诗,总忘不了与曹丕争夺皇位的继承权, 在这个角度上,他失败了。这是因为当时根深蒂固的一个认识:帝王之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为皇室建功立业,而对文人墨客不屑一顾。
试想,如果曹植当初就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用心做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或许他能留下更多的篇章,而且也不至于走到《七步诗》的处境。人生的选择有许多,成才的标准有许多,成功的途径也有许多。正如剧中所说: “可以做梁的做梁,可以做柱的做柱,不能做梁不能做柱的可以当柴烧”, 还可以打纸浆、做板材。
做梁做柱打纸浆都重要,只要你发挥自己的优势认真去做。在这个大千世界上,“桃花红,李花白,谁说花开都一个颜色?”
那么现在,人们为什么只认“一把尺子”、争过一个“独木桥”呢?因为这是当代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如果寻找这种观念的根源,那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把考试作为升官扬名之阶梯的。这与西方古代把学习当作生存的手段形成对照,也许这也是西方国家并不把升学考试看重的一个根源。
对于现存的“独木桥”的现象,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