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金钱障眼

中国古代在《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整天想金子的人,有一天竟然衣冠楚楚地到一家金店,伸手拿了一块金子回头就跑。这位利令智昏者被捉后,人问他:当着许多人的面,你怎么敢偷金子?答:“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中国传统重义轻利,对“见利忘义”是十分鄙视的。然而在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时,这种看见金子就看不见人者,却大有人在。许多经济犯罪的人都是满目金钱,所以胆子大到让人惊讶的地步。他们许多也是衣冠楚楚者,最后被带到法庭的被告席上,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 其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意思是说,有财宝会遭人眼红和惦记,富贵导致骄奢淫逸,再多的钱 财最终是守不住的;知足者才是真正的富有,坚守道德是有志的人;欲望与不知足是导致祸害与灾难的根源。

金钱不仅可以害人,而且容易障眼。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人们的利益意识非常强,往往容易把金钱、利益当作追求的目标,并视之为衡量一切的价值。

其实,金钱并不是我们惟一的拥有,用钱买不到的才是最值钱的。所以有人有钱,可能他很贫穷;有人没钱,可能他很富有。为了不掉进钱眼的陷阱,考虑问题或衡量事物,切不要掺进铜锈臭,否则必然走向深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涉及钱的思考。下面例子,是北京的一位中学生记叙的故事:

小何与同学在路边玩,有两个外地人问某个胡同怎么走。小何仔细地告诉他们先乘哪路公共汽车,再在什么地方转车,然后往哪边走,最后他怕外地人找不准,又把他们带到汽车站。两个问路人很感激小何,就掏出 10 元钱

给他。小何说:“用不了 10 元,您给 5 元吧。”事后,同学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会打小算盘,中学生就会赚钱了;有人说为人家服务了,问路费应该收。

这件事中钱究竟该不该收?如果我们看问题不让金钱障眼,我们的视野会宽阔得多。尽管现在是市场经济,钱是一个重要的价值手段,但钱毕竟不是可以代替一切的。除了钱确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追求和珍重呢!

据报道,湖南省衡东县有个 13 岁的少年陈礼,有一手神奇的治蛇伤医

术,两年来从“蛇口”救下 200 多条人命。陈礼名气大了,前来治伤的人也多了。可陈礼的父亲却未将孩子当成“摇钱树”,而是教育他扶贫济困,实行人道主义。陈礼在治伤中,只收取一些药费,对贫困患者免收所有费用, 总计达 1 万多元。

做好事,帮助别人,是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做的事,也是做人的道德标准中一个可贵的品质。不为金钱所累,不让金钱玷污了做人的正直,才是我们追求和珍重的真正价值。

一个出租汽车司机说过这样一段话,很让人回味:“该是我的钱我要,

不该是我的钱绝不能要。人活着图个踏实,睡得着,吃得香。有人干坏事多得了几个钱,一听警车叫就心跳,命都得少活几年,不值!”一个人在心灵中有了这样一片净土,遇到钱就不是“不拿白不拿”了。

超越了道义与正常界限的金钱交易,丢掉的是人最宝贵的“德”。在一个人灵魂深处欠的债,早晚要偿还,只是要用一种付出更大代价的方法偿还。人要活得像个人,活得潇洒轻松,心灵不能有暗伤。任何无形中的沉重,都不能真正体会到宁静致远、落落大方。

不过钱也不都是烫手的,拿不得的。钱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人使钱变好还是变坏。下面举两个国外的有关钱但并非钱的例子:

一位中国学者在欧洲的旧货市场,看到不少外国孩子在那里卖自己过时的玩具、画书、服装等物品,觉得这些孩子未免太早就参与市场交易。他们为了攒点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来摆摊,其家境恐怕不是太好。因为中国的父母不管自己日子过得怎么紧巴,也要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是超过家庭经济水平的需要。这叫“不能委屈孩子”。

在国外时间长了,这位中国学者了解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卖自己玩具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不缺钱花。让孩子自己挣钱的意义其实远远不是在钱上,而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积少成多、变废为宝、劳动得报、公平交易等。后来她也允许自己 10 岁的孩子利用假日去广场摆摊。孩子自己定价, 写标签,考虑划算与否、能否卖出。一天下来,虽然钱挣不了多少,但孩子却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孩子开始知道钱来之不易,不要妈妈给买名牌网球服了。这在过去是父母讲一百遍道理也不顶用的。

可见,挣钱并不重要,值钱的不是钱。

还有一个例子,北美的小学经常组织孩子搞上门义卖活动。中国人开始都不愿意让小小年纪的孩子去搞促销。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孩子应该集中精力读书,钱的事最好少沾。所以中国男孩子的父母一般不怎么支持这种事, 或在学校给家长的信上写一个否定的回执,或者把孩子带回的巧克力之类的推销品全部买下。可是,随着中国孩子在国外逐渐地入乡随俗,其父母的观念也随之转变。他们惊奇地发现,孩子参与这项活动后是多么快乐。这完全不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孩子从此多了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一个 8 岁的中国孩小心地走进一户人家的院子,不踩草坪,按完一次门铃就静静等着,不紧接着按催促人家。一位妇人开了门,男孩很懂礼貌地说: “您好,太太,这是我们孩子自己做的贺年卡。我是为学校义卖的。您有兴趣看看吗?”对方很欣赏地说:“真漂亮,我买 2 张。”如果有人不感兴趣, 孩子也会说声“谢谢”再走。这些都是老师教的。孩子在一条街上就卖掉了十几张,兴奋无比。他第一次单独和不认识的陌生大人交往;向人家表示礼貌,也得到人家对自己的礼貌;把东西推销出去,很有成就感;帮助学校做了一件事;也是为癌症协会募捐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总之,孩子有了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从义卖活动中学到许多东西。且不说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就从眼下孩子在参与公益事业中享受到快乐和兴趣,就比促销的金钱要有价值得多。

有人哀叹“穷得就剩下钱了”,大概就是不懂钱以外的世界。

北京四中一位叫张璐的高二同学在作文中记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邻居郑老板开了一家很气派的饭馆,穿着、做派都显示“咱郑老板有钱”!

可这位平时神气十足的大老板,有一天却点头哈腰地请张璐去吃饭。“今儿

我的孩子满月,走,喝杯喜酒去!顺便到我饭馆里坐坐,咱俩商量点事。” 张璐来到饭馆一看惊讶不已,正是吃饭的高峰,饭馆却没有一个顾客。郑老板闭门谢客,专门为张璐摆了一桌酒席,以贵客相待。原来郑老板请求张璐帮忙的事,是给他的女儿起个好听的名字:“四中的学生水平高,我们一家子都信你。”

说到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郑老板说:“有知识,漂亮,聪明,关键是今后⋯⋯不要像他父母那样没出息!”张璐看到在那得意洋洋、桀骜不驯的郑老板背后的柔弱和哀愁。郑老板说:“我有的是钱,可我没文化,这辈子叫人看不起!我要让孩子上大学、留学、成博士⋯⋯赶明儿我的孩子一会说话,你先教她学英文,上幼儿园时,你教她读书写字。我给你发工资, 你先开个价吧⋯⋯”

张璐满足了郑老板的心愿,但是没有索取一分钱报酬。因为在张璐眼里有比金钱更珍贵的无价之物:“我要在一颗稚嫩的童心中,铸造起美丽的圣殿,在郑老板荒凉的世界里,开辟出希望的绿洲。”

那些像郑老板那样有钱的人也感到空虚。他最大的心愿,是让自己的孩子摆脱知识贫乏的处境,不要再像他那样,只是有钱。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间最可贵的素质?有钱并不代表富有,真正的富有的人是道德崇高而精神充实的人。这样的人无与伦比。

只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就成了眼界狭窄的人;反之,就成了丢弃根基的“黄香蕉”。

中华传统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文化理性,即不分种族、地域、政治的概念,而以文化为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