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尊重
在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提到:“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的事业。”
1994 年,北京东城教育局长侯守峰一行在瑞典访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有一天,他们在路上问路,一位瑞典人耐心指点, 另一过路人一直等在旁边,等指点的人走后,他告诉中国人:“我听到他告诉你们的路错了,但为了尊重他的好意,我等他走了再告诉你们正确的路。” 曾做过 20 多年班主任和校长的侯守峰那晚失眠了。他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这样?尊重,可不可以成为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现代教育的结合点?”
这一年,区教研科研中心有多年经验的阎玉双老师正在搞一个德育现状的调查。她跑了十几个学校,又在图书馆看了半个月的资料,进行中外教育比较。她发现,过去德育多为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如歌咏比赛、报告会等, 每个月都安排得很满,但却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入学生内心的活动。她在思考:“当代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德育的出路是什么?尊重教育是否是一个突破口?”
就这样,1995 年,北京东城区教研科研中心开始在区内 14 所中学以初中年级一个班为试点,实施“尊重·基础道德教育”课题。1998 年上半年扩大到 25 个学校,9 月开学再扩大到 44 所学校,其中小学 17 所。尊重教育以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知识、尊重自然 5 个方面为切入点, 因为它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师生自觉自愿地参加,不需要从上面灌输。还有许多大学的教授、社科院的研究员都积极支持,主动担当了这一课题组的顾问。
尊重教育把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163 中一位历史老师发现有个学生总在课堂上画画,经过了解,原来这个学生是用画在作笔记,把老师讲的内容都活灵活现地画在纸上。老师允许了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在过去恐怕是不可能的。结果这个学生在期末开卷考试时主动要求闭卷,而且考了全年级最高分。现在师生互相尊重,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朋友和兄长。他们和学生一起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
过去这所中学一直戴着“基础薄弱校”的帽子,不少学生进 163 中就抱定“破罐破摔”,还有近三分之一被录取的新生拒绝报到,想法子另找别校。“163 的货”成了附近小学老师批评“差生”的口头语。三年的尊重教育下来,163 中试点班的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拿着“弱智证明” 入学的孩子也不“弱智”了,正常毕业升入职业学校。
有一次,163 中迸行广播体操班级比赛,一般都是把长短不齐、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剔出来。试点班没有,全体上场。尽管“歪瓜裂枣”引起观众的哄笑,而且确实影响了比赛成绩,但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尽力了,没有把一个同伴丢在看台上。
尊重教育强调张扬人,发展人,而不是抠住人。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求形式的统一。新参加的试点班可以借鉴前者的经验,但不生搬硬套,鼓励自己创新。老师也有机会施展自己。负责“尊重教育”课题的阎玉双老师说:“我们尊重老师的劳动,论文发表,讨论发言,不压不按,你冒到哪都给你铺路。”
课题组的葛执华老师曾做过多年的小学校长,他说:“尊重教育是我们教育中的空白,所以我特别愿意投入。尊重教育培养独立的人格,不是靠别人提起立,是自己支起立的。‘我’是一个开放的我,一个大我,延伸的我, 不是封闭的我,狭窄的我。”
尊重教育强调个人的生命体验。171 中有个女生腿有残疾,但她从不示弱,尽力为班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给大家添麻烦。全班同学都很佩服她,尽量给她提供方便,特别是班长更细心照顾她,课外活动也不例外。宣传委员认为这是一件好人好事,便写了一篇表扬班长帮助残疾同学的报道。不料在校广播播出后,那位女生像受到很大的打击,她拒绝了班长的帮助,冷冷地说:“谢谢你,健康人,我只需要友谊,但我不会接受怜悯。”这是尊重教育讨论的一个案例“帮助?怜悯?”大量的案例都是同学们
自己写的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通过讨论大家明白了,尊重他人包含双方的平等,帮助也是双方的,不以健康人与残疾人划分,一切怜悯、施舍都是对他人自尊的伤害。
有个同学,母亲长期休病假,父亲的工资也不高,家庭经济比较拮据。老师让第二天交下学期的书费,可正值月末,连母亲看病都要等到下月开支后再说了。如果告诉老师,家里没钱了,过几天爸爸开支后再交,多难为情呀。中午她一人在教室做值日时,从暖气后面扫出一个钱包,赶紧打开,里面的钱和需要交的钱数差不多。她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真是天助我也,先用这钱把书费给交了,等下月父亲开支后,再把钱如数补上,把钱包交给老师。想到这,她心头一阵狂跳。她面临选择。
同学们辩论起来,有人认为,只要最后把钱包交给老师就行了,不过是一个时间早晚的事;有人认为,不是自己的钱不管什么理由也不应该用⋯⋯许多案例都是学生每天遇到的、关心的、困惑的事。辩论之后他们明白
了是非,分清了好坏。这里没有什么理论的套子非要套,完全在客观、真实的事件中探索。阎老师说:“道德行为要真,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搞假象。过去学生们很会讲套话,讲正确的话,习惯用老师的眼睛、或用社会让你用的眼睛观察。真话不是人人都会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寻找自己并不容易。”
北京东城综合高中校长陈叶君认为尊重教育对教师、学生、家长都有很大的促进:“老师比过去难当了,不能像过去那样指使学生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必须要讲出道理,学生才认可。另外学生敢向老师提出尖锐的意见, 比如:补课应该在老师的教学计划之内完成,不应剥夺学生的业余时间⋯⋯ 学生也要动脑筋了,搞什么活动,老师不拿出方案,只把问题摆出来,学生自己找资料,找答案,在辩论讨论中说服对方。做家长的需要满足孩子被尊重的要求。一位父亲不征求儿子的意见,就要把孩子转到一所重点学校,因为那样父亲觉得脸上有面子。可儿子不愿意,他在综合高中觉得老师同学都对他很好,语文成绩也从开始的 28 分提高到 98 分。他向父亲提出:“你为什么从来不尊重我?”
课题组仍在探索,传统教育是树立一个榜样,让所有的人都向榜样靠近; 现代教育应更注重以人为本,不是强加的、人为的东西,而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贴近人格的教育。因为人的工作是逐个的精雕细琢,不是机械化的大生产。
每一个生命都是惟一的、神圣的,生命需要尊重,尊重可以扬起生命航船之帆,不管迎着太阳,还是迎着风暴,都会勇往直前⋯⋯
孩子保持着纯朴天真的一方净土,那最美好的东西使孩子离人的本性最近,离真、善、美最近。
让我们也像一轮新日新月一样,蓬勃、秀美。那时我们或许会发现, 有时来自童心的灵性可以教我们重新认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