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竞赛成功探寻

奥林匹克竞赛获不获奖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摘取奖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智慧体验。让我们看看几位有这一经历的朋友是怎么说的。

曾获得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原北大附中的学生王绍昱对年轻朋友讲了这样一段话:

“假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你会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也许成为一名科学家,一生探索宇宙的奥秘;也许是一位企业家,为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无论是什么,首先要敢想,不可对自己失去信心。把理想放得远大些,

就不会因为暂时受到挫折而失去信心。 “然后就要敢干。理想不是空想,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

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怎么办?那么我劝你走出局限住你生活的小圈子,放眼去看世界,那里有无数值得你献身的事业。”

王绍昱上初三那年,参加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获得了意外的好成绩。可是当他见到了一份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目时,他连题都看不懂。他想, 短短两年时间我真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吗?他感到希望渺茫,但当他敢想时,他就顽强地付出了行动。付出就会有回报,在 1991 年他上高三那年终于圆了奥林匹克金牌梦。

他说:“许多人喜欢把我们的成功归结到天才这个字眼上,甚至在提到我们中一些人的时候冠以天才少年的称号。我实在是当不起这个称号,因为我深知自己绝非天才。在我认真地观察了与我一起参加竞赛的同学以后,终于发现天才出自勤奋确实是一条真理。⋯⋯每个人都做了成百上千道题,笔记记了几大本。”

一个人,是不是天才不重要,重要的是志当存高远,并决心为之而付出扎实的努力。这就是王绍昱“有志者事竟成”的体会。

曾获国际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银牌的原北大附中的徐兴,当初并不喜欢生物课,为了高考他才上生物奥校去学习。然而,对生物付出得越多, 他越被它的新奇所感染。同时他还有一个小算盘,一方面可以参加奥赛,另一方面可以为高考生物做准备。可是后来高考取消了生物课,他面临要么准备高考,要么准备竞赛的两难之中。最后在老师的信任、同学的鼓励下,他做出了选择:“那就是效仿项羽当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在竞赛场上拼一拼。”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以激励士兵不打胜仗决不生还。徐兴则是把考大学的后路断了,非在奥赛拿到奖牌不可。

徐兴打了胜仗后,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认为不能算成功,也没有秘诀,不过他总结了几点使学习进步的经验:

明确的目的——有志者事竟成!

浓厚的兴趣——兴致所至才能学得进去。

老师的辅导——细心听讲,老师的话绝对的“金口玉言。” 勤奋的精神——1%的天才加 99%的勤奋等于成功。

自信的态度——信天、信地不如信自己!这会使你有一根钢铁般的神经, 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必要的自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曾获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的张里钊,与其他一些参加国际奥赛的同学一样,在行进的路上困难重重。他们不仅需要过硬的数学本领, 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张里钊进入初中后,业余参加了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的学习。奥校是一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学校,兼为各级数学竞赛做辅导准备。他进步很快, 接连在北京市的两次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另一所数学业余学校录取。从此,他贡献出所有的星期天,上下午要分别上两所学校上课,中午就在外面随便吃一顿。但是,他的努力没有马上得到回报,反而成绩下降得很厉害,结果在初二数学竞赛中,未能进入前三名。他退出了数学业校,但并没有因为失败而失掉信心。他记住父母的话:“退出去了,并不说明你的能力不行了,而是你需要更换一种学习方式。”一年后,他终于在初三全国数学联赛中以满分成绩获得第一名。高二时,他在两轮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成功。当他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对自己稍微有些放松时,他的“好运”又没有了,面临的是一次次测验的失败,最后落选。他及时总结并调整自己,又一次恢复了信心,最后在第 32 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

谈起在北大附中的学习生活,他说:“这 6 年中,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接触了许多事物,应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在参加数学竞赛过程中逐步学到的许多东西。”当然,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他还学到了作为一个搞科学的人应有的态度。当你付出很大代价却事与愿违时,当你一帆风顺好运频频而来时,你将做出怎样的选择?有人在低谷时失去前进的勇气;有人在高峰时沾沾自喜而落伍。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到处铺满鲜花,而那些能在逆境中坚持下来的人往往才是成功者。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谈到培养创造性的问题时强调:“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而不放 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 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 义;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略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北大附中出了不少奥赛的获奖者,该校校长孙曾彪总结他们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其目标远不只是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胜,而是要将来在这些学科领域内攀登科学高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为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正是由于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作为动力,激励他们勤奋刻苦地学习,才使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

其次,他们都有坚强的毅力。学习是一项很艰苦的劳动,更能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光有学习的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学习中必须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在困难面前不服输,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三,他们都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消化吸收知识的过

程是别人所不能包办代替的,取代不了的,必须靠自己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才能完成。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涉及的内容也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要求参赛的选手除了掌握好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外,还必须通过自学去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才有可能在竞赛中名列前茅。

1993 年在土耳其举行的第 34 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的 6 名选手得

了 6 块金牌。当时中国队的领队兼总教练是在我国计算机数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科院成都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杨路。他总结说:“中国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除了个别情况,大都是拿团体总分第一或第二。外国人也赞扬说,中国人具有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因为我们从上到下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老师和教练,有许多训练数学能力的学校,就像我们的乒乓球队一样实力雄厚。”

1993 年那年,中国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 19 名选手,捧回了

19 块奖牌。他们在数学、化学、生物、物理 4 个学科队的竞赛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其中前 3 个学科队分别在几十个国家的参赛队中名列团体总分第

一,物理名列团体总分第二,总共获得金牌 11 枚、银牌 7 枚、铜牌 1 枚。李岚清副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地接见了这些满誉而归的小选手,

特别强调培养人才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国家重视基础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并为有志者成才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条件和外部环境,这是我国在历届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从 1985 年起,我国首次选派中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至今已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一百多块奖牌,其中金牌占多数。

这样的好成绩,除外部条件、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一大批教师教练实力雄厚外,重要的就是内在因素了。上面几位获奖者的经验,是使他们拥有奥赛实力的关键。

你不妨也试一试,体验一把,成功并非只属于天才。他行,你也行!

应试教育往往在灌输知识的同时,也灌输了一种固定的、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重视和发展。

扼杀人才的有时不是别人,恰恰正是自己,因为你不会发现和选择自己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