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精神

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附近的路边上,竖立了一串广告牌,都画着一个京剧脸谱和四个字:“中国精神”。究竟什么是中国精神?

有一年电视春节晚会上演出了一个节目:一位农村大妈听到孩子从海外打电话说,在国外打工洗盘子吃了许多苦,便愤愤不平地说:“等咱们国家建设好了,也让他们给咱们洗盘子洗碗来。”马上引起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其实,洗盘子洗碗有什么不好,这也是社会中的一行,而这里流露出的

一种情绪是针锋相对,一怨报一怨的。著名学者、国际问题专家李慎之先生在一次讨论会上举到这个例子时说:“这是极其粗鄙的民族主义,是完全违反全球化的趋势与精神的,也是违反中国的传统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才是咱们中国的精 神!”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一个很有自信的人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而拒绝外来思想文化的。自卑的人往往喜欢宣扬自己比别人优越,维护自己形象的高大。

现在的问题在于,在历史大转弯的时候,每个国家都会出现价值观念大失落和大混乱的现象。传统与现代发生了矛盾和令人困惑的事实。

以中国为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像一列飞跑的高速列车, 用短时间驶完人家长时间的路。一位美国议员在谈访华观感时感慨:“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大的变化!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真要担心美国的地位了。” 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期间,在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民座谈“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时说:“我认为在你们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你们会超越一些老的欧洲国家甚至美国的整整一代人有过的经济方面的体验,你们同时会主要致力于创造一个工业化的和后工业化的社会。”

新的符合经济规律的机制激活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生产力得以解放,财富不断增值,从过去家庭主要追逐的消费品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到目前的汽车、住房、家庭影院。当人们的物欲不断得到满足,个人的自由度不断提高,人人的私欲、“向钱看”、腐败现象也在不断膨胀。同时窗子打开,苍蝇夹杂在新鲜空气中一起进来了,也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什么盗版、卖假药、三陪小姐之类,都是过去没有听说过的。

在旧与新、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这一阶段,原来传统的生活秩序失灵了,新的秩序又来不及完善起来。面对混乱的人文准则,许多人担忧困惑: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吗?还有人抱怨今天怀恋昔日:过去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下岗!正如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所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它属于同一个问题的范围:适应变革而又不 自我否定,获得自主权而又兼顾他人的自由和发展,掌握科学进步。” 这种紧张的关系也包括在教育上的问题。社会的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丝毫不亚于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落对下一代的影响来说,更加引起人们的困惑。比如:许多青少年不知道中华优良传统是什么,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 缺乏远大的理想,更着眼于今天而不是明天;比较看重个人的小圈子,追求小圈子利益的满足,等等。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足为怪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些过渡性的历史进程中的暂时现象。

在价值观混乱的时期,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遗忘了。

李慎之先生说:“中国传统的理想是‘天下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所以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中国人古来并不重视异民族的肤色容貌,而只重视它的政教礼乐,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到 19 世纪末在列强欺压下才产生的。因此,它只能是民族解放主义,而不能是民族扩展主义。”

中国精神不是民族主义,不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有些歌词唱的“我们大中国”,“我们大亚洲”之类;有些媒体讲的“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亚洲的世纪”,“在东亚体坛上重振霸主地位”⋯⋯显然有些虚骄之气和浮躁心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饱受到外来侵略和威胁的历史。一个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为了伸张正义,维护自身的生存权与尊严,高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进步的表现。在当前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为了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地把国家建设得更好,发展民族工业,弘扬爱国主义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不能强调得过头,真理跨越一步就会成为谬误。

这就是《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到的:“表现自己的差异,追溯自己的文化根源,加强自己群体的团结,都可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积极的和争取自由的行为。但是,如果理解错误,这种要求也可能使与他人的接触和对话十分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报告批评了有些“课程的指导思想不科学”,“例如历史课,它往往是以突出表现差异和颂扬优越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教育应该有助于我们“接受差异、承认差异, 并认识到其他人民也有一种丰富的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报告强调:“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他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当年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就是以日耳曼民族是世界最伟大的民族为依据;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也是以所谓的“东亚共荣”的民族主义为名贩卖民族沙文主义的货色。因此,我们的最终目标绝不只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命运的意识,即一切国际合 作的基础”。

当前世界也在大转弯,由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化时代,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价值标准失落阶段。世界性的文化堕落、道德败坏加重,毒品、色情、凶杀,以及贫富差距拉大、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霸权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种族主义冲突不断。因此,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精神方面的补充,物质享受的增长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但是,不论时代怎么变,人类的价值观怎么变,人性的本源是不应该变的。

中国的哲学,不论儒家、道家、佛家都从人的本性着眼。《大学》说: “物有本来,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其意思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研究后才能懂得道理;懂得了道理才能有诚意;有了诚意才能心正; 心正才能有道德修养;有了道德修养才能使家庭和睦;家庭和睦了国家的治理也就容易了;国家治理好了世界才能有秩序。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走捷径的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的理念。这种思维方式从人的自我修养开始,而后达到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最后构筑出一个整体框架。它把任何私利都置于社会的责任之下,而且并不以本宗族或本民族的利益为本,而以天下为目的。

正如《学习——内在的财富》所说:“当今存在着一个世界舞台,无论人们愿望与否,每个人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都在这个舞台上决定。” 在当前重新审视和建立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不能离开世界的舞台,既吸收来自国际先进的东西,又发扬我们传统的东西。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 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全人类共同创建全球文明。

在寻找民族的归属感和民族精神时,别忘了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坐标上。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实正直可言,他就失去了人们对他基本的信任, 没有信任何以谈及其他?

有人认为品德已经不那么时髦,喜欢往里面掺些杂质,到头来最受其害的却是他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