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和失败感都源于价值观
价值观,思想及行为的一杆秤,是人取向的重要标准。
小孩子爱问谁比谁大,像下军棋,军长可以吃师长,师长可以吃团长, 团长可以吃连长,这里的大小是以官职高低作为衡量标准的。如果在不同的事物中比较就难了:白菜和萝卜哪个有营养?老板和科学家谁的贡献大?因为这样的比较失去了统一的价值标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衡量事物的标尺,对不同的事物也可以用这把标尺换算,就像一说多少美元,就能换算出相当于多少人民币一样。衡量人和事的尺子就是人们的价值观。
有一位大学的高材生原本是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可是他把物欲和金钱当成最有价值的东西,竟达到利令智昏的地步。进入大学后,他为了掩饰自己农村家庭的身份给他带来的自卑心理,首先在同学中骑上了山地车,挂上了BP 机,进行炫耀。到了大学四年级,眼看其他同学都在科研或找工作上显示出优势,而他却认为自己没有好的出路是因为没有钱。于是他不择手段地打起用绑架、勒索弄钱的算盘。正当他在寻找目标的时候,看见自己 4 岁的小侄子正在村中小巷独自玩耍。他把孩子骗到野外,绑架起来,去勒索孩子的父亲。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竟遭到他有文化的堂叔的毒手。而他做这一切时, 没有犹豫,没有手软。
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受了这么多年教育、在高等学府里熏陶过的高材生,能够干出这么天理不容的事情?在他的头脑中是非荣辱的界限为什么如此模糊不清?
原因就是他心中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他用金钱这个尺度,换算自己将来的前程如何出人头地的显赫。准星定歪了,打靶还能不飞吗?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促使儿 童进入一个道德、智慧和感情融洽一致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一整套的价 值、对过去的解释和对未来的希望所组成,同时教育还提供了一个思想 与知识的宝库,一份共同的遗产。”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可究竟什么是幸福?
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有不少是从大城市分配来的科研人员, 他们把生命献给了荒寂的沙漠,常年工作在黄沙漫漫的“三北”防护林的治沙前线。无情的沙漠埋没了许多古代文明,正在吞噬现代文明,有的村子渐渐被黄沙掩埋。但是,它再肆虐也埋没不了治沙人的心。当他们研制出一种新的办法可以固住沙流;当他们培育出一种新的植物可以生长在沙地,这些治沙英雄充满成就感、幸福感。
起初,见到他们的人以为,他们的忍耐性很强,长期扎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一定出于无奈。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人有机会可调回风光秀丽的江南;有人可以返回大城市,可是他们不走,事业和生活都在沙漠, 因为这些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他们不是忍耐,倒是享受。沙漠世界无穷
的趣味和未知数吸引着他们。他们在与自然亲切地对话,与荒漠和谐地相处。那是不身临其境的人体会不到的。在别人看来非常痛苦的他们,却是一群快乐而幸福的人。因为各有各的价值标准。
另有一对中老年夫妇回忆起他们的蜜月,新房是一个旧门洞改的简易房,没有窗帘,贴上一些报纸。床垫挺厚的,铺的是稻草。一副旧桌椅和两个破箱子就是全套家具。一个小收音机和一只手电筒算是家用电器。偶尔到很远的县城去买一点肉回来自己剁馅儿包一次饺子,是最大的生活改善。现在不管吃什么宴会或山珍海味都没有太大的感觉,再也吃不出过去饺子的那么香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他们感到那时的生活十分甜美,那些年的艰苦日子过得非常幸福。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舍己救人的;勇斗歹徒的;刚领到救济款就转给他人的;做了好事隐姓埋名的;也有贪赃枉法的;以权谋私的;要钱不要命的;制假贩假的,等等。他们心中各有一本账,嘴里各念一套经,价值观支配着他们做出截然不同的事情。
当心中的价值观定准了位,人就会很平静而清醒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不会犹豫彷徨,不会心态不平衡,不会攀比嫉妒,也不会在大千世界中眼花缭乱。同时,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命感、幸福感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带着很强的时代烙印。时代变化,人的价值标尺也在变化。过去找对象要看政治是否可靠,是不是党员;招工提干,也要先看家庭出身。那时结婚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现在盯着房子和汽车。50 年代学俄语最时髦;60 年代学政治;70 年代学“红宝书”;80 年代学外语; 90 年代学电脑。知识的价值也在猛增,连以往过年要贴上门神、灶神、财神的农民,现在也不“请”神了,而是争着抢着把农业技术人员请到自己家里。
安徽郎溪县一位退下来的老乡长说:“过去当干部不识字也没关系,靠吃苦耐劳、老实公道、有老经验;现在老经验不行了,得靠科学种田。现在乡亲们选有知识的、信息灵的、能带领大家致富的人当村长,初中文化水平都不够用了。”
北京一所中学,考试前三令五申:凡作弊者一经发现,记作零分,给予处分。可是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事,而且还要冒记零分受处分的风险,还要干呢?第一位同学说:“考试排名低了,头就抬不起来,老师家长都不答应。”第二位同学说:“如果大家都不作弊,我也不作。但有人作,若我不作就不是公平竞争了。”第三位同学说:“分数不保,名次不保,会使我在班上和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不保,‘三好生’、‘优秀干部’也会离我而去。”
这三位同学作弊是因为害怕老师、家长;因为所谓的公平;因为要保住地位。也就是说,在他们心中,这三件事比做错事受处分还重要。那么,被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实际就是那个人心中的价值标尺。在其他情况下,这个人也会用同样的价值标尺去衡量的。
第一位同学是惟命于老师、家长,总以他们的意志为主,缺少自己的主见。比如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将来选择什么专业,一切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
第二位同学是你坏我也坏,只求狭窄的“公平”,不分对错。比如有个孩子丢了自行车,心里不平衡,就去偷了别人的车,以牙还牙才觉得“公平”。第三位同学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求虚荣的地位,看重名誉,好显示自
己。比如有的同学看到别人超过了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就很不舒服,而看到对方失败,就会幸灾乐祸。
人的情绪也受价值观的左右,有个同学因为高考意外落榜,失败感使他觉得人生黯然悲观厌世,甚至活着不如死了好。如果他重新调整一下心中的价值标尺,痛苦就不会存在。上大学对于人生的前途并不是绝对的重要。成功的路有很多,都可以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能力。
当我们遇到困惑不解的事时,当我们在矛盾中左右为难时,当我们不知怎样选择时,我们不妨考虑一下自己心中的价值标尺的定位,位定准了,心态就平衡了,事情也就好办了。
那么,价值标尺究竟是什么?下面提供一个参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从现在到 200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对十几个国家的道德教育所强调的价值观进行了总结,归纳为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