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神奇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洒在了大中小学生的心田。随之带来的精神面貌的改变,人文修养的提高,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力量。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到:“在两个世纪交接之际,我们目睹的人类社会的迅速变革是一种双向的发展: 走向世界化,同时更加注重寻根,在各个方面具体地追根究底。

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向青少年普及中华美德的教育实验,正是这种寻根的一个事例。

1994 年该所与北京市教育局合作,以此项研究立项为北京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997 年立项为国家教委的“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在众多专家的积极参与下,他们编写出大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几套课本,先后在全国 300 多所各类学校作教学实验。目前这项实验的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预计每年各地将有万名学生进入教育实验。

培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正看到效果也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以后,但是无数的事例证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短期内已经显示出它的效果及旺盛的生命力,随之带来了一股文明的新风。1998 年 10 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研究会”上, 与会代表交流探讨了这一课题在德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如果不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就成了无本之木,或像失去奶水抚育的孩子,先天不足。接受传统的滋养,同时不拒绝外来文化,这个人就会像根深叶茂的大树稳稳地立起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范小韵研究员是该项课题的发起人、负责人之一。她很有感触地说:“80 年代末,在国外考察期间,看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十分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令人非常感动。他们有的把中国古代圣贤的话编成语录,有的编成正规的德育课本。他们不仅懂得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与现代思想融合得很好,在教育的广度、研究的深度上也比我们下的功夫大。我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也为我们多年不重视这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遗憾。”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非洲的文化、亚洲的哲学以及其他种种传 统都具有各种价值,它们不但在继承这些传统的国家中成为教育体系获 得启示的源泉,而且是世界教育思潮获得启示的源泉。有许多优秀的宝 贵财富无疑已经失传了。

为了找回失传的财富,1995 年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育者的公民义务,也是受教育者的公民权利。199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文化建设提到日程上来,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

家。目前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向青少年普及中华美德的这项教育实验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如何使传统精华与时代的精神相结合,如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经历了“文革”的文化浩劫,传统文化遭到批判;拨乱反正后,对马列主义一度出现过信仰危机;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又出现了盲目的西方思潮热;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中国人不断反思,变得成熟,冷静地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努力地继承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精华。现在,文化断层正在修补,中华美德正在恢复,因为我们经历了过去,赶上了文化建设的时代。

来自山东招远市教研所的刘秀芹女士说:“我们从 1997 年开始在 20 所

各类学校开展这个课题的实验,其中有 6 所小学。学生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带动了家庭和社会的变化。”

有个小学生学了“范式守信”这一课,回家就给开店的父亲讲,古人范式如何为了履行诺言,两年后从千里之外来与老朋友相会的故事。孩子让父亲不要卖劣质饮料,说做人要诚实守信。父亲说,这次进的货卖完了就不进货了。孩子坚决反对,最后把劣质货全部扔掉。

还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的父母从来不跟其爷爷奶奶来往,因为分家时产生了隔阂。孩子从小就听父母说,爷爷奶奶是魔鬼,所以多年也不理睬老人。学校进行了传统教育后,孩子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孝敬长辈的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使他的父母也深受教育。于是他们在一个节日时,包了饺子请爷爷奶奶来吃,从此一家三代关系改善了。

有的学校学生自办《美德报》,每个学生一月办一期。低年级的学生以剪、贴、画为主;中年级的抄写一些名人名言、小故事等;高年级的自己创作,从美编到写稿,把发生在周围的新闻用不同的栏目表现出来。然后同学们互相传阅,班级之间也搞交流。《美德报》办得生动活泼,构思新颖,令许多老师、家长或来校参观的人都感到惊讶。

招远市蚕庄完小学的校长杨春华说:“1997 年开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后,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风气明显上升。过去学习是个人的事,甚至嫉妒别人;现在是,你学不好我有责任帮助你。全班携手共进,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上升,全班语文 92%、数学 97%都是优秀。另外,同学们还把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主动给洪灾地区捐献。”

这样的例子在学校随手可得。

乡镇学校的老师反映,过去开家长会,有的家长穿着拖鞋敞着怀就来了; 有的迟到了也不当回事;还有的抽烟、踢门、不打招呼等。学校进行了礼仪教育后,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悄然不见了。不仅学生,而且家长,出门衣着整齐,见人握手问好,一个个都变得懂礼貌了。

有一所职业中专,入学的学生多是考分比较低、别的学校不收的。这些被称作“差生”的学生,对自己也不抱太大的希望,入学后就准备混三年毕业了事,所以学校的风气不好,逃学、打架无所不有,老师也感到不好管理。自从进行了传统教育,学生的“破罐破摔”被“知耻而进”,“立志报国” 的奋进目标所取代。

家长们深切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给孩子及周围带来的变化,非常欢迎和支持学校开展这项教育。许多学校都收到众多家长的来信,信中说:早就该恢复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了,让孩子学习优秀的历史遗产意义深远,能培养

出新一代合格人才,让中华传统美德千秋万代发扬光大。

有位母亲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雨中送伞,走到学校门口,只见几个五、六年级的孩子排成一排站在水中,护送低年级的同学经过一段激流。他们的衣服已经淋湿了,正用自己的伞遮在小同学的身上,其中有一个被搀扶的小女孩就是她的女儿。这位母亲非常感动,对孩子说:“你看为了你们,大哥哥大姐姐的衣服都湿了。”

参加这项教育实验的许多老师说,过去一些讲空话的德育课,学生不爱听,老师不爱讲,现在大不一样,师生爱讲爱学,都感到大有收获。课程内容实实在在,有事例有理论。小学以讲历史故事为主;中学重在传授道德规范;大学进行伦理与文化的理性升华与导向。

年初,北京工业大学用电脑让学生报名选修课,一个小时就有 200 人选修了传统美德教育。他们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懂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是可悲的。有的学生对这门课十分感兴趣,还把在课堂上录下来的录音带拿回家给父母听。

北京左家庄中学在进行教育实验前,对一个 44 人的班级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 36%的学生“说不清楚”父母付出的艰辛;41%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孝敬父母”;15%的人“见人不打招呼”⋯⋯经过教育,许多同学以“百善孝为先”、“言必信,行必果”、“闻过则喜”等格言,自觉约束自己, 待人诚恳,言行一致。全班 37 人进步较大,29 人受到父母亲友的夸奖。班级的风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先生,看了北京市劲松三中 24 位初一学生写的传统美德教育心得体会后,写文道:“他们天真、纯洁、可爱、好奇、好动、好学,他们的心灵还是一张洁净的白纸。我们的家长、学校、教师, 要帮助他们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五彩缤纷的人生底色,引导他们学善、知善、行善、从善。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促进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启发他们体验自己行为的社会反响与价值。他们的感受、心得,就是从‘行’到‘知’的理性升华, 就是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在机制,进而帮助他们懂得‘积善成德’、‘积小善成大德’的道理。这就是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

参与这项实验的教师在实施教育方案时,也在不断理解“有教无类”、“教育为本”、“德教为先”等优秀教育传统,深入认识“师道立则善人多, 善人多则风气正,风气正则天下治”,从而“陶铸一世之人”。

正像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所说:“教育的使命是多么崇高啊!它需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在充分尊重多 元化的情况下,促进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 在某种程度是超越自我的高度。

人们相信,重新找到自己的根基,有助于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因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人类共同的财产。

金钱并不是我们惟一的拥有,用钱买不到的才是最值钱的。人要活得像个人,活得潇洒轻松,心灵不能有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