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差异和多样性
- 世纪我们必须学会在“地球村”生活。
人类越是密切地交往,越是不断地发现作为“地球村”的村民必须具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从而使世界走向统一, 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地球村”充满着多样性,万物皆存,包括不同肤色和不同信仰的人。承认差异、接受差异、理解差异是“地球村”生存发展的一个法则。
差异,从每个人、家庭、学校,到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人种,无处不在,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处世哲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表现无时不有。我们感谢世间的差异,因为它造就了人类纷繁的大千世界,使人变得丰富多彩,否则人和世界多么枯燥乏味。千万不要排斥差异,因为排斥差异会成为种种不幸的根源。
接受差异和多样性,需要从眼前做起,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如果我们在自己所属的自然社区:国家、地区、城市、村庄、邻里都无法共同生活,又怎能学会在‘地球村’共同 生活呢?”
让我们看看城里孩子和乡下孩子怎样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互相接受差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平谷山区的西长峪村联合办了一个“星星河
快乐农庄”。他们不定期地组织城里的小学生到山村来过周末,三四人一组分住在老乡家里,睡土炕吃农家饭,跟这个“家”里的学生交朋友。
从差异中人可以感受新奇,从新奇中人可以开发灵性。
在早上的爬山活动中,城里学生和山村学生各扎各的堆。爬到山腰一块平地休息时,城里学生看到山村学生的游戏很有趣,于是也跟着学起来,把从核桃树下拣来未成熟的青果插在一个长树枝尖上,用力一抡,“球”就飞向几十米以外的远方。城里学生管这叫“山村高尔夫”。山里学生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用小木棍和硬纸做的飞镖、用树枝做的树皮小哨,还有捉蚂蚱、爬树的玩法,让城里学生新鲜得不得了。
关在城市水泥壳里的青少年,对每天格式化的生活感到厌倦,到了山村后一个个活泼得像从笼里放飞的小鸟。他们渴望回归自然,渴望新鲜和乐趣。他们跟着老奶奶做豆腐,从推石磨到喝到新鲜的豆浆,再看到豆浆变成豆腐; 尝到从来没有吃过的别有风味的饭菜;还有采野菜、喂小羊、骑毛驴等好玩的事⋯⋯都让城里学生大开眼界,萌生出许多新的灵性和好奇。
然而,新奇是短暂的。城里学生觉得到山里换换空气,玩一两天就够了, 让他们长期这样艰苦地生活下去是不行的。他们看到,山村学生的穿着都比较差,家里也比较穷,没有自来水,上厕所要到外面蹲茅坑。山村的小学虽是不久前新盖的,比起城市小学仍很简陋,1—3 年级的 13 个学生在惟一的一间教室上复式课。有的城里学生为看不到想看的电视节目遗憾;有的想回家嫌土炕太硬;有个男同学两只手举着一张 10 元钱的票子说:“我到哪儿把
这钱给花了呀?这连小卖部都没有。”
差异使彼此产生不理解,谁都有看不起或嘲笑对方的理由。
城里的学生喜欢七嘴八舌。山里的学生往往默默地看着不吭声。一位老师问一个村里的学生:“你高兴城里的小朋友到你家住吗?”“高兴!”“为什么高兴?”答:“高兴!”又问:“为什么?”答:“高兴!”城里孩子笑起来:“就会说高兴。”
两个同上四年级的学生,男生是山里的,女生是城里的,谈起他们每天放学回家都干什么?男生说:“喂小羊,爬树,爬山,投飞镖,扔石头⋯⋯” 女生说:“我老写作业,写完老师的作业还有家长留的。我也爱玩石头。” “你们都住楼房,没有山,哪有石头呀?你们就爱抱狗熊吧?”这回轮到山里学生笑话城里学生了。
城里学生在山村学生面前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有名牌的服装、有游戏机、钢琴等,山村学生根本没见过。但是,当城里学生指着玉米地问“这是什么”时;当有的学生一会儿找不到妈妈竟哭鼻子时;当山里孩子毫不犹豫地从树上跳下来,同龄的城里人却望而生畏无一人敢上时,山村学生则为自己表现出的强悍和勇敢自豪不已。
从差异中发现对方,正是互相了解和学习的好机会。
同学们正在路边休息,卖冰棍的老头骑车过来了。城里学生一窝蜂围上去。山里学生都坐在原地不动不响。一个城里女生问她“家”的哥哥:“2 毛钱的冰棍你都不买?”“我的钱要买文具。”女生掏出钱要给他买,男生一边阻止一边说:“不要乱花钱。”孩子们发现新的价值标准和参照物,在理解他人的时候就会更加设身处地。这也是对自己最好的理解。
老师让每个城里学生讲讲对“自家”兄弟姐妹的印象。城里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许多差距:“他们会干许多事:喂鸡,喂羊,还帮家里烧火做饭。” “他们会照顾人,对我们非常关心,爬山的时候还拉着我的手,怕我摔了。” “他们老习惯背着一个筐,出去玩也不忘顺便拣些野菜⋯⋯”山村里的那些与城里不同的人和事,深深地留在城里学生的记忆里。
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从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开始,或许能懂得一点融洽相处的道理。双方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都感到一种相互需要与获益。
负责组织这项活动的老师说:“不仅孩子有许多收获,还带动了城乡间的交流。过去这个村里没有电话,我们给安了第一部,随后有几户也安了。我们给一些接待孩子的农户添置了被褥、碗筷,并给他们讲解卫生知识等。现在村民争着当接待城里孩子的农户,把厨房、厕所等也搞得卫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