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在即将结束的 20 世纪的教育哲学中,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与人的尊严、协调一致的愿望和目的密切相关。尊重个人的权利与其责任感是 并行不悖的,而且鼓励男男女女学会共同生活。然而,日益严重的排斥 现象还存在,它被列在解决当今世界面临主要问题的议事日程上。”

如果与异性交朋友是一件没有压力的自然的现象,那么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与人的交往,包括与异性的交往;可以把对异性的好感变成学习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出来的孩子容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福建省漳平一中高二年级有一对出色的男女学生“谈上了”,同学们向班主任刘传林老师反映。他俩原是老师的“宠儿”,又都是班干部,带头“谈恋爱”这还得了。老师赶紧采取“隔离”手段,禁止他俩单独接触,还在班上有意放“风”,试图造成群众压力。然而这一做法加深了他俩的孤独感, 促使其交往由公开转为秘密,由校内转为校外,接触更密了。

理智的刘老师另觅良方,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思想、身体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性意识也在增长。比如,男生喜欢在女生面前逞“英雄”,女生喜欢在男生面前搔首弄姿,甚至互相产生爱慕之情。这些都是很自然的现象,如果进行粗暴干涉,就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于是,刘老师把一向敏感而神秘的问题公开拿到班会课上让同学们自由讨论:“男女同学怎样交朋友?”开始大家有点羞涩,很快场面热闹起来。坦率毕竟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各抒己见:男女生交朋友无可非议但应该掌握分寸;黄金时代不应陷入“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班里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15 年后的我”的化装晚会,各自畅谈自己取得的“成就”⋯⋯ 那两个要好的同学都在各种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仍是好朋友,但行为不再诡秘,而是和同学们广泛接触,亲密相处,愉快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同学们对老师和班集体都有了感情,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班风树立起来。

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孩子充满希望和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很精彩,可是又不愿表露。这时如果得到积极的引导,他们便会打开美好而神秘的心灵之窗,让热情、才智源源地流淌出来;如果受到强制的压服,他们便会把受了

伤的心灵深藏起来,让压抑、困惑相伴左右。所以,成人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批评他们,因为孩子交朋友多数并不是成人的谈情说爱。倒不如在青春期阶段,增加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学的教育,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又增加理智的意识,学会锻炼自我感情的调节与控制。

有一个男孩,收到了一位女生委婉的信和她的照片。男孩的母亲对孩子说:“这件事你自己处理吧,妈妈相信你。”男孩说:“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奇特的幸福,一种满足感和被信任感。”这个孩子感到自己在处理和女同学的关系上是主动的,感情的盲目性小,对自己反而把握得好。

中国传统对男女交往就比较封闭,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关系问题在很长时间都被看得很重,直至今天依然把青少年与异性交朋友看得很糟,是不奇怪的。然而这种传统观念给人带来的缺陷是不容忽视的。

一位女士遭遇了失败的婚姻,反思过去:“从小就不敢与男生交往,上中学后也从未交过男朋友。到了老大不小的年龄了,别人都帮着操心,自己也觉得该解决找对象的问题了。于是,经介绍认识了一位。自己也不知道, 什么样的人适合我,我适合什么样的人,稀里糊涂就结婚了。后来发现两人其实不合适,可我过去确实是没有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哪里懂得怎样选择朋友呀?”

中国许多青年找配偶困难,需要别人帮忙介绍;或者不会择偶,不知怎样估价自己和别人;或者不懂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丈夫或妻子;或者婚后发现不合适,因种种原因又不愿选择离婚,结果成为没有爱情的婚姻,等等, 许多都是因为缺少与异性交往的经历,及缺少与异性相处的能力造成的。

不管怎么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男孩女孩的交往将不会受到限制。人们会发现,学会与异性交往是一件大好事。

人在青少年,开始成熟、独立、有自我见解时,偏见、过激、傲慢也会随之而来。同样当人步入老年,又会固步自封,以老经验、老观念排斥新鲜事物。

多数父母对子女是两个字:惯和管;子女对父母也是两个字:靠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