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科学的尊严
1998 年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镭的 100 周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说:“继承和弘扬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想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感到尊严,那就是科学的尊严,科学工作者的尊严。”
科学之所以尊严,因为它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启迪人的理念和智慧,给人带来恩惠和文明。科学家之所以受人仰慕,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智力、体力、精力和信念融于艰巨的劳动之中,并与他人分享科学成果。然而,科学的成果不是靠随意“点金”而成,它需要在千锤百炼中,在经历水深火热的煎熬后,才能真正拥有。
当年,居里夫人为了提炼出纯镭并测定其原子量,他们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用普通的铁锅一锅又一锅地从沥青矿渣中提炼纯镭。因为沥青矿渣只有百万分之一的镭含量,所以她花了整整 4 年的时间,重复着简单且繁重的
提炼劳动,终于从几吨的沥青矿渣中用铁锅取得了 0.12 克的氯化镭,并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人们在崇拜居里夫人科学贡献的时候,或许想象不到她当时围着脏围裙,完全是个劳动妇女,每天干着沉重而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如果她当时不愿意花这么大的力气干粗活,没有这样辛勤劳动的意识,哪里会有后来的科学成果呢?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当年为了研究中国的古建筑,数年奔波在十几个省的 200 多个县,寻觅早已被人遗忘的荒寺古庙。在那些年久失修的庙宇殿堂中,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爬下,有时楼板上千年的积尘如踩在棉花上, 被惊动的蝙蝠扇起的尘土和秽气令人窒息难忍。再艰苦的环境也没有使他退缩,他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测绘和照相器材,辗转于穷乡僻壤,倍受饥渴寒暑及臭虫、跳蚤之苦。为了考察各类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的结构与风格,梁思成用血汗积累起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并深入地进行了研究。他实地测绘的古建筑就有 2000 余座,终于完成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图录》的历史使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传世的研究成果的背后,显示了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生命历程。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付出巨大的脑力加体力的劳动,这便是科学的奉献精神。
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不仅使中国水稻育种技术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使人类实现了水稻大幅增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然而, 袁隆平从 1964 年到 1973 年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为了在茫茫的稻海中找到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头顶烈日,脚踩稀泥,日复一日地寻找、观察;为了在荒原野地里找到一片野生稻,他不辞辛苦,跋山涉水;为了给野生稻授粉,他连续几天时间蹲在田里,等候每朵稻花的开放,开放一朵, 授一次粉⋯⋯所有大量艰苦的劳动,都组成了最后成功的阶梯。
揭开大熊猫生存秘密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潘文石,用了 18
年的时间研究保护大熊猫的事业。当今天人们逐渐懂得保护国宝大熊猫,开始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时,人们也许不会想到,为这项事业付出艰苦劳动的科学工作者是以怎样的精神工作着。潘文石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十几年来每年都有七八个月蹲在深山老林里。为了观察、记录大熊猫的生存情况,他们无数次地往返城市与山野之间,有时在海拔 3000 米的山上,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不吃不喝不睡地坚持两个昼夜。别人总不太理解:“太辛苦了, 什么时候才有头啊!”然而在这艰难的工作中,有他们热爱的科学和崇高的理想,只有他们可以感受其中的意义和乐趣。
一切科学发明都离不开劳动的实践,如同原始人类用劳动创造了石器、创造了语言与思想一样。从粗笨的石器到精密的集成电路,从制造工具到改造世界,人类从劳动起家,通过大脑和双手发展自己的生存条件。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表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青少年最理想的职业——首选是科学家;青少年最崇拜的人——首选也是科学家。但是在另外一份调研报告中显示,青少年缺乏劳动观念,很少参加生产劳动,不少人连自我服务性劳动也要依赖家长。当科学家的理想与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具备的一个条件——爱劳动能动手,似乎还有很大的差距。
有个中学生说:“我羡慕那些为科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当我从电视里看到,那些科学家穿着白大褂,坐在卫星发射控制室,对着先进的设备按下电钮,火箭便腾空而起时,我觉得他们太伟大了。”科学家的含义远不是白大褂和电钮,绝对与艰辛的劳动分不开。许多青少年没有想到科学家也少不了要干普通劳动者的粗活,只是这种劳动不是单纯的不动脑的劳动,而是与科学研究相连接的一个内容。
我们常说,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财富,当然科学也在其中。劳动不仅与科学成就紧密相连,劳动还可以孕育出事业的成功。
许多从“老三届”走出来的经理、厂长、工程师、作家、画家、教授, 有时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老三届”或“黑土地”餐厅去品尝当年上山下乡时吃的农家饭,给后代讲他们蹉跎岁月的故事。尽管这种带有游戏式的体验与过去的情景相差甚远,但是显而易见,父辈不忘把自己的经验留给子女。因为他们说:“尽管那时把本应上学的最好的时光献给了黑土地,失去了许多东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时常可以感悟到当时艰苦劳动赋予我们精神上的力量。没有那时在劳动世界的磨难,就没有我们后来的吃苦耐劳、拼搏上进,就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努力,也就没有我们今天事业上的成功。”
人类通过劳动,从中获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个性表现和享受的过程,人可以在劳动中看到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正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说到:“新的 观念认为,劳动和消遣一样,都是个人自我实现和充分发展的机会。” 不经历劳动的艰辛无法体味到很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的法则。不爱劳
动、也不会劳动的人往往会把应该珍惜的东西轻易地丢掉,而在劳动中有所体验的人可以从不起眼的东西中拣到有益之物。
一位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说起他们小时候自制的玩具,至今依然兴趣盎然,那些烟盒、糖纸、泥巴、鸡毛、树枝、碎玻璃等都可以在他们手里变成飞镖、泥球、弹弓、毽子、万花筒、纸飞机等玩具。这些玩具的制作及丰富
的游戏给他们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致对于成年后的工作都大有裨益。然而,现在孩子被各种各样的高档玩具包围着,有的几百元的玩具,孩子只玩了二三次就把它丢在一边,不再过问了。参与创造可以调动兴趣,而现成的东西往往显得乏味;自己动手做成的玩具不论好坏都是宝贝,来得容易的玩艺儿不论多贵也不在意。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创造实践结合起来。他们组织学生自制艺术品,每个班都有自己创造的特色,有铅笔屑贴画、碎布贴花、用蛋壳等做的工艺品,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技巧也大大提高。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搞一次义卖活动,从广告宣传到产品的推销,学生们都参与其中。义卖受到社会很大的欢迎和支持,具有生动创意和艺术美感的艺术品常常被抢购一空。孩子们受到非常大的激励和鼓舞,这项活动也越搞越好。每次义卖的收益都捐献给“希望工程”,为让所有的同龄人都能接受教育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学生们从学习、思想、劳动、爱心,以及市场竞争、创造价值等多方面有所收获。
青少年有知识、有技能、有爱心、爱劳动,将来不论是搞科学研究,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会变为对社会的贡献。让我们从今天创造力的培养开始, 把素质铺垫好,为明天创造科学的尊严做准备。
缺了劳动这一课,人就缺了一种灵性和灵巧,变得笨手笨脚、呆头呆脑,于是与聪明伶俐拉开了距离。
世界上最有贡献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头脑能指挥手、指挥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