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 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把 多样性变成个人之间相互了解的一个积极因素。”

近十来年,许多中国青少年跟随到国外留学的父母来到异国他乡。开始他们都感到很孤独,新的环境,新的语言,新的伙伴,特别是生活在国内优越条件下的独生子女,到了一个富庶的国家,一下子成为穷人的孩子。父母为了生存必须拼命地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他们身上;他们需要体谅家庭的困难,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他们学会算计价格;学会自己打工挣钱;学会适应环境⋯⋯

这批青少年很快克服了孤独和恐慌,坦然地接受所在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对老师不再害怕师道尊严,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而是和所有

的人平起平坐,拒绝参加别人事先没有商量就擅自作主的活动等。他们比父辈更好地与不同文化交融,并能成为他们中的精英,获得各种奖励。同时,他们又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爱祖国也爱世界,成为中国血统的世界公民。青少年代表世界的未来,他们用轻快的脚步从本国走向世界。当成年人

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碰撞时,孩子却在不经意中寻求最好的结合点和共同的价值观。珍惜自己的传统,包容他人的多样性,在海外的中国青少年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人类经历了无数次你死我活的较量,才懂得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历史的长河载着压迫与战争的血腥教训,尽管目前局部地区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但是,人类终于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逐渐走向今天相互开放的全球化。没有哪个民族最高贵,没有哪种社会模式最理想。各有国情、民情,各有其生存的方式和理由。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沟通,而不是扩大之间的差别。当人类跨入 21 世纪的时候,这一点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正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教育的使命就 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

《周易》说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宽广舒展,君子心胸博大而包容万物。在这种精神下,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齐鲁、燕赵、秦晋、巴蜀、岭南、吴、楚等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儒释道等不同学派以及“丝绸之路”等带来的西亚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像涓涓溪流汇成大江流入大海,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仍应继承这种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尊重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相互交流中相得益彰。

其实,从身边接触的人开始,我们时时都面临接受差异、尊重多样性问题。当我们在不断地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感觉到超越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扩大狭窄的眼界时,我们就开始为 21 世纪做准备了:

当一个“地球村”的合格村民,为人类大家庭的和谐与发展出一份力。

最让人敬重的是献身教育的教师群体,他们燃尽自己的蜡烛时,点亮了无数支火把,把未来照得光明灿烂。

过去老师只顾拼命打铁锻造,却没有注意铁块时常是凉的。老师从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于是把热辐射出去温暖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