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不可分割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如此:在拥有一个科学世界的同时,也拥有一个艺术世界。

爱因斯坦的钢琴弹得非常好;达·芬奇是画家、哲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精于诗词书法的诗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古青铜器、古瓷器及绘画等方面造诣很深;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中国第一支小提琴曲;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艺术修养很高,对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绘画、雕刻、园林等独具见解⋯⋯

艺术与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有机的联系呢? 常人理解的艺术往往是一种娱乐与消遣,听听音乐看看戏,轻松轻松。

艺术有这样的功能,但并不全是。

艺术更是一种审美的需求。人需要梦想,需要对未来的憧憬,艺术可以呈现这种美妙的梦境。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中,人的心灵变得博大而崇高。艺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

艺术是用其特有的语言去描绘自然,用文字、色彩和音符营造起一个无垠的空间。在艺术的空间里,人的想象力在伸展,人的思维变得活跃而宽广。

常人理解的科学往往是奥秘的学问,公式、定理、实验室,深不可测。在科学家的眼里,科学并不奥秘,它用科学的定量定性的语言去描绘自然的规律,其中同样深藏着美妙,同样创造广阔无垠的空间,同样使人的思维从现实到抽象。

艺术与科学之间是相通的,从艺术可以走到科学,从科学可以走到艺术。钱学敏这样总结钱学森“超凡的能力”:“除来自学习和掌握各种先进

的科学技术、勤奋和汗水,恐怕还来自他良好的艺术功底。音乐的梦境、绘画的神韵、诗歌的哲理常常渗入他严密的科学思维之中,给他带来一缕活泼的灵气。当他遇到难题,单靠逻辑推理百思不得其解时,靠艺术的形象思维、靠直感、甚至靠朦胧的梦境,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或许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赋予人们的智慧和灵感。”

钱学森先生提倡文艺工作者要与科技工作者多交朋友,让“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他谈到自己的体会:“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也许这正是钱老创新和成功的奥秘!与艺术的融通使他在科学领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异常丰富;能够“把数学和自然现象准确地结合起来”;能够“从混沌复杂的思绪中提炼精华”;能够“使一些很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

人的审美感觉是各种器官连通的,如看到红色就有热烈的感觉;看到白色有纯洁的感觉;直线使人感到坚强;曲线使人感到流动。钱钟书先生用诗句解释这种“通感”现象。他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就把

事物的无声状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人的审美感觉可以具有理性的功能,在各器官的通感中,因为有心理和

思维的参与、渗入,所以审美感觉可以引发思维,可以提炼,可以抽象。然而它与一般的思维方式不同,审美的感知遵循情感的逻辑,而不是推理的逻辑。如落花、眼泪,从机械推理上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不搭界;但从情感上说,这两者可属同一意境,即“黛玉葬花”合情合理了。

科学与艺术正是遵循了两种不同的逻辑去观察、总结大自然的。有两条路可走,当然比只会走一条路要活泛得多,灵性得多了。

对科学与艺术有着切身体会的李政道先生说: “什么是艺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不是艺术?

是艺术。可这感情你早就有了。艺术,就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表达的手法越简单、叙述的感情越普遍,艺术的境界也就越高。李白是 1000 多年前唐代的诗人,他所处的时代跟我们不一样,但他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即使你把它翻译成英文,这种共鸣依然存在。这就是艺术的跨时间、跨空间的普遍性。”

“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规律。不过我们研究的不是某一段时间里的规律,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金鱼是鲫鱼变的,它是在北宋时代通过人工变异演化来的。这种人工培养的方法,与我们现在的遗传育种是一个道理,应该说是生物学上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当时的人们没有将它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你说它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好玩也可以。假如上升到普遍性,那就是科学。所以说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从而找出这些现象的普遍性。归纳的原理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也就越深刻。”

从简单到复杂,是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再从复杂到简单,是个提高、升华的过程;每个认识过程的完成,就会发现新的未知,这样循环往复,人类社会中永恒的、深刻的、富有意义的事物就不断地产生了。

艺术家与科学家看到的大自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在寻找美、和谐和规律;他们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但各自都在进行选择、简化及抽象。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便是两种智慧的相加或相乘。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 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 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 是艺术创造的根源,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相互渗透与弥补:

现在人们使用的电脑“视窗”(Windows),把人们从烦琐的半瞎的 DOS 操作下解放出来,而让人们轻松地进入到一个个神奇无比的彩色视窗世界。这个方便可行的玩艺儿使无数的电脑奇迹创造出来,同时给人们带来许多愉悦。当“视窗”轻易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时,它得到了电脑专家的褒奖为: 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

一批来自美国的“大片”使中国的电影院火爆起来,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龙卷风把一个小镇卷起,怪兽的大尾巴一扫纽约的摩天大楼,彗星撞击地球等动人心魄的巨大场面,都表现着当今电影拍摄技术、电脑成像手段的

先进。尽管电影艺术包含着技术以外的内容,但当今能创造出今非昔比的电影效果,使观众得到了视听上的超级享受,无疑要归功于艺术与技术的联手。

我们面对的 21 世纪,是一个大至宇宙、小至粒子的高科技发展的时代, 需要人们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创新。打破过去狭隘的“单打一”的观念,逾越“隔行如隔山”的障碍,向新世纪展开更大的胸怀与才智。

把艺术与科学融会起来,这个世界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你可以买一张美术馆的门票,但你可能依然站在艺术的门槛之外, 因为这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审美修养需要积淀和感悟。

当人从外在美延伸到内在美,才会真正发现生活中的美,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