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排解生存的压力

在世界越来越快的运行节奏下,每个人都承受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压力。从一懂事一上学,“压力”二字的分量就不知不觉地背在身上。在重点

校和非重点校之间;在不同学校入学考试的分数线之间;在优秀生和“差生” 之间;在选择什么热门专业之间⋯⋯竞争激烈地进行着。学生们上题山、下文海,到头来多数学生厌学厌校,少数孩子从紧绷的弦上滑下来,患心理疾病,甚至个别的自杀。精神上的毛病是因为人放弃了控制自己的意识;自杀是因为人放弃了自己的身体;这两者都是以放弃自己的办法来逃避压力。

为考试、升学“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在社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压力又扑面而来:就业、失业、结婚、离婚、荣誉、耻辱以及处处昭示的“忧患意识”和不绝于耳的“优胜劣汰”⋯⋯社会位置的选取与被接受的程度;新观念的新的价值取向带来的不适应;改革中不断变化带来的不稳定的恐慌;财富与权利的不公分配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人们所信仰的神话的崩溃;人际关系的矛盾形成的紧张;还有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等等,都使人面临挑战,也就是遭遇压力。

面对这个无法按照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人们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关于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古代有一系列的哲学,教人如何对付这个无奈的世界。如老子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无为而无不为”; “不争而善胜”**⋯⋯都是教人在处人处事中表现愚钝、柔弱、无为、无欲, 这样反而可以取胜,正像柔弱的水可以穿石,无形的风可以拔树一样,而锐利冒尖的东西就易折易断。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在以小取大、以弱胜强上, 也是采取巧打,绝不去与实力悬殊的强手硬拼。直至现代毛泽东的游击战争, 也是运用了这样的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不失是现代人排解生存压力的一个良策。

现代人必须会承受压力,因为这是生存的条件,是财富、是事业、是责任、是辉煌;现代人必须学会排解压力,因为一个正常的人所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超过限额就意味着失常或崩溃。所以既打又跑,打打跑跑。换一句话说:要事业,也要生活。

生活究竟是什么含义?

在受过许多为事业奋斗终身的教育的一代,或许更知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他们等着天降大任,坚信人是不可战胜的,即便自己生不逢时没有成为强者,也要让子女成龙成凤。于是一代人的“不甘心”都化作精神压力, 落在下一代的头上。作为生命的延续,子女只好接受这种“争、比、斗”, 好立于“不败之地”,好“出人头地”,好“光宗耀祖”。

于是,父母忍辱负重在所不惜,为了孩子,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牺牲都愿付出,而且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对于孩子,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来就

不晴朗的天空又多了许多乌云。除了他们自己的压力,还有要替父母承担的压力。双料负重把原属于孩子的娱乐和情趣都淹没了。

在每年“沉重的七月”,参加高考的同学就像“投入一场生死决战”。为了冲上“华山一条路”,同学们必须少睡觉多做题,“轻伤重伤都不下火线”,耳边不停地传来老师紧锣密鼓的“战前动员”:为了 0.5 分也要拼、拼、拼!家长一道又一道“金牌”指令:抓紧时间赶快用功!一定要考上大学!千万要给父母争气!父亲亲自“坐镇指挥”:特殊优待的高考“特餐” 要具备多种营养。母亲“身先士卒”,每天都不看电视,陪读。

甚至全社会都要屏住气,为了让考生取得高考的好成绩,紧张压抑的空气让人透不过气来。结果诸多的反常现象出现了:有的同学担心考砸了没有信心;有的莫名其妙出冷汗、拉肚子;有的整天什么话都不说,成了抱着书的“机器人”⋯⋯

这显然不能叫做生活的全部内容。生活除了紧张的奋斗,还应该包括轻松的消遣、快乐的活动、丰富的趣味。看一场球赛,冲着运动员大声吼叫“加油”;听一次音乐会,走进五线谱的动人世界;跳一场迪斯科舞,在疯狂中忘掉自己的烦恼;在郊外的绿茵上随便一躺,让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所有这些都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排解压力的一些渠道。

有人排解压力使用别的方法:追星、工作狂、艺术癖;有人迷失了自己: 自我吹嘘、炫耀、赌气、疑神疑鬼;还有人用一些不好的方法释放压力: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甚至吸毒、走向魔道。

其实,最重要的排解压力的办法是改善人的思维。

有一个在美国读初中的中国女孩,她的父母是中国赴美的留学生。她这样说:“我不喜欢爸爸、妈妈,说来说去就是让我好好读书,以后申请奖学金上好大学,找一份有高工资的好工作,做医生,当律师。我的美国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就从来不这样对他们说。有的小朋友长大了想唱歌,也有的想做运动员。我有一个朋友说她长大了去替人养马,她太喜欢马了。我和妈妈说了,妈妈说是没出息,还让我以后少和她玩。我还有个小朋友说她以后想做家庭妇女,生很多小孩,她在家带小孩。我没有告诉妈妈。妈妈知道肯定会说她也是没有出息的。”

过高的成功欲和期望值往往因为压力太大而事与愿违。中国那些在重压下的青少年,大都时时与父母、与老师在冲突和摩擦中相处。他们原本真切的亲情便被“功利”给削弱了。这种功利观念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思维模式, 熬得十年寒窗苦,为得金榜题名时。“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的传统仕途观念像一个“紧箍咒”依然戴在当今的中国青少年头上。加之来自现代社会的金钱的、地位的、名誉的激励比比皆是,使人们被包裹在潮流中身不由己地冲锋陷阵。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谈到人类心理的特点时说: “人要排除令人苦难的矛盾;他不能容忍过度的紧张;他努力追求理智 上的融贯性;他所寻求的快乐不是机械地满足欲望,而是具体地实现他 的潜能和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想法。”

当人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需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保持生命力在智力、体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和谐。

人类心平气和地看看自己,人是如此的渺小。从其他星球上看地球也是一个小星星。难怪宇航员畅游了太空后都感到,人类的战争和强夺暴取是多

么可笑。他们把人类的事情放到大宇宙中看,的确有点鸡毛蒜皮,小题大做。每个人的力量更是渺小而渺小。人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微弱的一点光亮,就算是伟大了。

世界上的人不可能都当领导人,都当科学家,都当金牌获得者,总要有为别人开车的司机,为别人做饭的厨师,为别人盖房子的工人,为别人种粮食的农民。社会的需要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就是人类共有的相依相赖的文明。《学习——内在的财富》也说到:“21 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通人,能量有限,离开了整体的大环境都无法生存。因此,人不必去和别人争个你弱我强,谁高谁低,保持一个平常心最重要。因为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我们可以荣辱不惊,可以平稳地度过人生艰难的阶段,可以有较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心态平和了,压力就减了一半。让我们换一种活法,生命的存在可以是另一种形态。

成功或失败就像你看到的硬币两个不同的面,不管拿在手中的是哪一面,都把它丢进储蓄罐里。有一天你会发现“零存整取”的惊喜。

幼儿学走路时,不管摔多少个跤,最终一定会实现从走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