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异性交朋友不是坏事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当然也包括与异性的交往。青少年应该受到这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因此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应因性别的不同而受到阻碍。

安徽淮南一中的王兆娟老师发现一向活泼开朗的一位男生有些反常,便与他耐心地谈心。男生终于犹豫地掏出自己写给一位女生的字条,红着脸说: “老师,你自己看吧。”上面几行草草的字内容是,他如何对那位女生有好感,如何喜欢她,希望与她建立超出友谊的关系等。男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是不是在谈恋爱?你认为我很坏吧?我知道辜负了你和父母,可我真的从来没有像这样喜欢一个女孩。”

王老师不愧是一位高明教师,她亲切地说:“那个女生的确很可爱,老师同学都喜欢她,你说大家都在跟她谈恋爱吗?”男孩摇摇头,露出一丝笑容。老师充满诚意地说:“现在你对某个女生产生好感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你是个坏学生。真诚的好感和思想品质不好是两码事。”

男学生松了一口气,急切地问:“老师,那我应该怎么办?”王老师说: “既然这位女生不知不觉闯入你的心里,你无法躲避,那就正视这种感情, 把它接受下来,让它安安静静地埋在心底。你可以把这种好感转化为激励自己投入学习的动力。她是大家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绝不会为某种感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你也不会因为这一厢情愿的好感牺牲自己的前途。你说对吗?”男生认真地听着,把那张字条随手撕了,然后用手敲敲脑袋,自嘲似地笑了。

后来这个男生参加了市、省的数学竞赛,并考取了省内的一所重点大学。他除了像以前那样活泼开朗外,还多了几分成熟。

情窦初开的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存在幻想,学影视中男女恋爱的情调,甚至感情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都属正常,不必大惊小怪。其实中学生远不懂什么是恋爱,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如果把青少年那种对异性的好奇,对异性了解、亲近的需求,统统简单地加以禁止,甚至用粗暴的办法跟踪盯梢、训斥打骂,那就会给青少年心理上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北京一所中学严厉纠察“早恋”问题,班主任老师让每个同学无记名地捡举班内的“有关人员”,然后当场唱票,有二三个人写了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的名字,老师就相信了这个检举,说:“小小年纪这还得了,功课没有学会,倒学会谈恋爱了!”班上一片哄笑声,大家都向这个男生和这个女生投去鄙视的目光。那男生紧紧攥着拳头,咬牙忍着。那女生哭着跑了出去⋯⋯后来,这个男生转学前,写了一封信给这位女生,并把它公开了。他在

信中说:“老师请家长交检查。我和你都没有写检查。因为我们都明白:这确实是纯净的友谊呀!最可气的是家长也不理解我们。我的父母狠狠地骂了我一顿。被老师请去的妈妈,平时从不对我大声训斥,那天却那样说我。老

师、家长为什么都不理解我们的友谊?难道男女生一起说话,一起走都是不正常的吗?我父母说他们那时候,男生跟女生很少说话,几乎不说;还说有位有名的老师,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不让男女生互相说话。他们怎么那么封建?这难道正常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开的,也是不应该避免的。否则我们只会变得陈旧、匮乏,缺少表现自我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胆小、懦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对所谓早恋的粗暴干涉,使许多中学生产生了一种紧张和恐怖情绪,好像男女同学不能正常交朋友。只要男生女生接触比较多,就不正常, 就“走进早恋误区”,老师家长的这种认识实际是把无知的孩子往那个“误区”上推。成年人都认准“早恋”危害极大,使青少年分心,学习下降,其实所谓早恋的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是对青少年更大的危害。试想,因与异性交朋友受到老师、同学、家长歧视的同学,整天躲不开别人的嘲笑与白眼,他们的学习成绩能不下降吗?或许他们当初并没有太多的情爱意识,那么,“早恋”的帽子不是促使他们以假当真呢?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委员布罗尼斯拉夫·盖雷梅克在书面发言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