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一段话所总结的:“我们现在已经面临这种紊乱扩展的后果——空气、土壤、湖泊和海洋的污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失调;宁静已经消失,暴力成了经常性的威胁。噪音干扰着工作中、街道上、家庭里的居民,使他们不能专心一致,引起一种新型的疲劳,并增加了职业病和失常的危险如耳聋等。当城市人口越来越拥挤,而且又互不相识时,人们就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行为放肆。”

或许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人的满足感、安全感、愉快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被一个“魔鬼”干扰着,这个“魔鬼”就是环境的污染。人类亲手把“魔鬼”从“瓶子”里放了出来,从此人便失去了安宁。

《学会生存》在谈到环境的威胁时说:“应付这许多危险的责任大部分落在教育上面了。”首先我们需要恢复与大自然的感情,弥补与大自然之间的裂痕。我们生活在越来越膨胀的城市里,慢慢地与大自然疏远了,在我们周围只有水泥。我们需要走出去,去尝一尝大自然的味道,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林科院有不少生态学家,他们从事高原、丘陵、沙漠等地的生态科研活动。科学家们对大自然充满着深深的热爱与依恋,经常一人在深山野岭那充满危险的野外工作,足迹遍布各个省区的大大小小的林区,他们为大自然而陶醉,为大自然而献身。野外生活的艰辛、孤独非但没有使他们感到难以承受,那山川植被的壮美奇特、自然风光的丰富多姿却令他们更加钟情于森林和生态的研究。他们从大自然中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净化,他们把自己获得的成就归于大自然的启迪,并乐此不疲。这些与大自然风风雨雨、日日夜夜相伴相随的人,才真正进入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境界,那是在大自然怀抱中的至美至乐、大幸福大享受!

珍妮·古道尔,著名的灵长类专家,从 20 多岁起去非洲黑猩猩生活的原

始森林,度过了 38 年漫长的野外考察生涯,写了一本《我生活在黑猩猩中间》的研究专著。在与黑猩猩的相处中,她给每一只黑猩猩都起了名字,而不是代号。黑猩猩不仅接受她本人,任其坐在身边而旁若无事,而且对她的朋友也采取同样信任的态度。她会模仿黑猩猩的呼叫声,懂得它们的通讯方式和喜怒哀乐。

为了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珍妮建立了一个全球范围的青少年教育计划:根与芽。不久前,珍妮来北京访问,继续她的传播绿色种子、培植绿色根芽的环保之旅。她已经走过了 30 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她都带去了一种永恒的对动物、对自然、对人类、对未来的爱,以及那富于生存哲理的昭示: 惟有理解,才能关怀;惟有关怀,才能帮助,惟有帮助,才能都被拯救。

在珍妮的眼里,任何一种生命形式都同样完美。正像女人不是为男人而存在一样,动物也不是为人而存在。正像不同的人种不分高低贵贱一样,在这个星球上的各种生命都具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天赋,都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当珍妮了解和研究了黑猩猩的社会后,她认识了新的领域,发现了许多过去没有发现的真理。这种认识不仅在动物世界,也对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作出新的评价和反思。

人类不仅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质的财富,也可以吸取精神的力量。大自然以各种形态展示着它们的神采、意志、性格和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大

自然的呼吸、脉搏、温情和尊严。在大自然的延续和变幻中,我们发现来自宇宙间的永恒的权威和宏伟的力量。人们开始寻求与大自然的真诚相待,许许多多的绿色志愿者正在行动。

被称作“地球的女儿”的廖晓义,从 1996 年创建了北京地球村,开始了她的环保 NGO(非政府组织)事业。她从美国学习回来,放着优雅的工作不干,而选择了难度非常大的非政府组织的环保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 也需要民间组织的努力”。几年来,“地球村”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它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环保的新观念、新时尚、新事物,赢得公众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廖晓义说:“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环保,一个最贴近生命之本的领域。过去我像许多人那样只注重人的交流,而关闭了与自然沟通的机会。一旦把这扇窗户打开,就会重新理解生命和生存的意义。”“那是一种全新的境界, 自然就像你身体的一部分。树像自己的躯体,被砍了你会疼;水像自己的血液,被污染了你会叫;濒危的野生动物像自己垂死的姐妹,看着它们的厄运你会哭⋯⋯你会充满感激地接受自然的赐予,也会充满激情地为它服务。这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

许多学校通过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把对大自然的爱心化作现实。如垃圾分类,使废物再利用;少用一次性的筷子、餐盒等制品,节约地球资源;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珍惜纸张,即珍惜森林与河流⋯⋯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四中的同学开展了一项“向沙漠进军”的活动。他们从史料记载中得知,阿拉善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天然大草原,在几百年前还是大清皇帝的养马场。现在昔日的盛景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狂风肆虐的沙漠。学生们来到实地考察,发现了许多人类曾经居住过的痕迹:残瓷片、古铜钱、碳化了的植物根枝、动物遗骨等。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现场讨论:过去沙漠怎样蚕食了我们可爱的草原?现在怎样防止沙漠步步紧逼我们的家乡?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防治?这不正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吗?

有了共识便有了行动。同学们利用标语牌、广播站大力宣传治理沙漠建设家乡;从自身做起,响应植树造林的号召,每人义务植树 3~5 棵;校园里枯死的树被挖掉了,栽上了活树;自家门前的树也多了;花草树木有人爱护, 草更绿了,环境更美了⋯⋯当我们关爱大自然的时候,赋予我们生命的大自然也会赐予我们舒畅。

1999 年的元旦,北京的校园里多了一项新的环保行动:邮箱里不再像已

往那样,有塞得满满的贺卡邮件。因为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制造 1 吨的纸需

要砍伐 17 棵树,如果以 10 万人计算,每人少寄 10 张,就有 264 棵树从斧下得以挽救。用一个等式表示,即:4O00 张贺卡=1 棵大树。因此,许多同学都改用电话或用其他方式说“新年快乐”了。

区区贺卡也跟生态与环保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可以表现出我们对大自然的关爱,与生养我们的地球母亲又亲近了一些。其实, 这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的一部分,那就是《学会生存》说到克服环境危害时指出的:“我们的前途依靠民主、发展和变革。因此,我们的社会必须 培养人们去从事这个事业。

别轻视环保小事,这项事业连着人类和地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