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 掌握和运用“学情”的能力
“学情”指的是学生感知事实、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及非智力的客观认识过程。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个性差异和认识水平的不同, 对不同学习问题的理解不平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渠道分析和了解,掌握“学情”,因“情”施教。对中差学生,应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再在解决学习困难上作具体指导。优秀生的形成要靠培养训练,“另开小灶”。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抓中差生的提高,又抓优秀生的培训,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能力。
- 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能力
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教师如何组织和处理教材,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提出的教师不仅要备课,还要说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对教材的知识系统有一个较完整透彻的分析,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前后联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适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学法;设计寓学法指导于教学之中的教法,使文路、学路、教路殊途同归,形成正确组织、处理和理解教材的合力。
- 课堂教学控制能力
课堂教学控制能力即对整堂课的把握能力。课堂是学生在老师具体指导下,通过自学、研讨、质疑、问难、训练获取新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教学原则,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教法,而教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理想的收效。但是,“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一是教法服务于学法,二是“无法——有法——无定法”是教师个体探索教学方法的螺旋性发展的道路。
-
课堂上启发诱导。教师可根据学情,把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结合起来。个别问题个别指导,部分学生的问题分类指导,大多数学生存在共性问题全体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学,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质疑,在相互交流中圆满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
科学调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教学过程向良性方向发展,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
课堂教学的程序设计和安排。这既是上好一节课的出发点、落脚点,又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安排好整个教学过程,练习设计和板书设计,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基本标准。一是效果标准,体现在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规定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水平。二是时间标准,师生要遵守学校课堂教学时间,“最优化”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它应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