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侵略者的见证——古炮台

基隆地处台湾北端,是台湾北部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为进出北台湾的海上主要门户。基隆港三面环山,一面临东海,港湾直接插入市中心。港外, 有和平岛控其进出通道,外有桶盘屿、中山仔屿、基隆岛以及东北海面上的花瓶屿、梅花屿、澎佳屿等,远海有钓鱼群岛等,成为护卫港口的海上哨所阵地。

基隆内港东岸一片平沙,辅展数里,后面耸立着一脉山岗,向南沿伸, 山脉绕市区而转西,经狮球岭北接大角岭、大武仓等山,对峙于内港两岸, 围扩着基隆港,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殖民者多次从这里开始攻击台湾, 试图打通门户,直逼台北。台湾军民奋起战斗,为保卫祖国领土,洒下了英勇的鲜血,也留下了为后人凭吊的战斗遗迹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命名为“海门天险”的二沙湾古炮台和狮球岭古战场。

二沙湾古炮台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 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虎视眈眈,伺机进犯,当时的台湾道巡抚姚莹,为防英国人来袭,选择了正对港门,且周围悬崖峭壁的二沙湾山头,修建炮台要塞,共筑有炮墩八座, 设两千觔炮两门、一千五百觔炮两门、一千觔炮四门、五觔炮两门,并以本地出产的安山岩建成城堡,设营屯兵。1841 年 8 月,英军果然来犯,炮轰二沙湾。守将邱镇功指挥还击,打中英舰,俘敌二百余名,大获全胜。后来, 英舰两度进犯,皆被击退。

光绪九年(1883 年),中法越南战争爆发。负责台湾防务的守将刘铭传重新整修炮台。翌年 8 月,法军将军李士卑率舰攻打基隆,守军予以痛击, 战况激烈,双方互有伤亡。9 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亲率舰队再度猛攻基隆,曾一度占领了炮台,但始终无法攻下狮球岭,大战持续八个月,法军只好撤兵。法军撤退后,刘铭传又重新修筑炮台,由于军事要塞地区,人迹罕至,因此至今除了古城门外,其他如石城墙、石阶、石井、炮墩碉堡等, 均甚为完整。

1979 年,台湾有关当局又进行了规划整修,仿造古炮安置在原炮位上。今登临炮台,只见古人所刻的“海门天险”四字石匾依旧嵌于方城拱形门洞正上方,炮台侧面便是垂直削落数十米的绝壁,方城前只有一条狭窄石径可向上登攀。城背后是一座座高山,此等地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 遥想当年战斗之激烈,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基隆军民同仇敌汽,英勇作战, 血洒炮台的雄姿,宛若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