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门跨海大桥

澎湖群岛的三大岛鼎足而立,马公岛在东,白沙岛在北,渔翁岛在西, 其状略成“门”字形。三岛虽近,但自古往来全凭舟楫,很不方便。

白沙岛与渔翁岛之间的海峡海宽浪险,八九月间,东北季风吹来,海面波涛汹涌,浊浪排空。每天平潮时间仅两小时,其余时间即便是无风晴天, 也是潮声若雷,故渔民为之取名“吼门水道”,自古以来船只轻易不敢从此

驶过。

要开发澎湖,在吼门建桥势在必行,经过多年勘查、设计、台湾交通部门于 1965 年春动工,经 5 年 9 个月的艰难营建,于 1970 年 12 月 26 日建成“澎湖跨海大桥”。

跨海大桥连跨吼门水道,全长 5541 米,分为陆上新路、海中路堤、桥梁

三大部分。陆上新路(即引桥)长 3061 米,海中路堤长 314 米、桥梁长 2160

米,计有桥墩 74 座,桥孔 68 座。桥本身并非全直,随海床地形而转弯、上

坡或下坡,桥下可通行 200 吨位的船只。据称该桥为远东最长的深海大桥。

现在澎湖跨海大桥已成国际知名的长桥,每年来此观光者不下 20 万人。若于风和日丽时伫立桥上,看海阔天空,沙鸥翔集,那浪影潮声令人心旷神怡;如果恰逢风狂潮急,吼门水道怒涛奔腾,走在桥上,四顾尽是惊涛骇浪, 白沙岛、渔翁岛仿佛就要被巨浪所吞没,那时就不免会胆颤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