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里古风情

苑里,旧名房里,是苗栗地区开发最早的市镇。目前的苑里镇,位于昔日房里城附近,城、内几乎看不到现代的建筑,大部分是紧连在一起的三合院,暗红的色彩,引起人们无尽的思古情怀。

房里是苗栗唯一拥有上石城墙的市街。虽然今天城墙早已不复存在,但它所代表的房里过去的繁荣与兴盛,却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大多数苑里居民的祖先,都是请雍正年问由福建泉州偷渡来台的。这些先民在离侮四五公里的“猫盂”开始垦荒种植,建立家园。他们以今天苑里镇中正里一带为中心展开农垦。后来,房里地区逐渐富裕起来,一度曾是全台湾第二大染布中心,仅次于北斗,同时,还有一座年销 2000 石海盐的盐馆。

苑里的经济作物以稻米为主。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即三角兰草。风行全球的大甲席、大甲帽,就是用这种兰草编成的。可以说,苑里是大甲席、帽的发源地。由于台中大甲人的善于经商和学习,才使这种品质极佳的产品冠上了“大甲”的名号。

苑里城与往昔没有太大的变化,房屋建筑仍保留着灰色的土角墙,薄薄的红瓦下不时裸露出原有的茅草顶,一切依旧是那么古意盎然。你可以到镇里的慈和宫、顺天宫以及蔡宅去转一转。

慈和宫位于昔日的房里城外,建于乾隆二十六年,俗称“城外妈祖”, 是当地人信仰的中心。慈和宫建筑规模庞大,尽管其外观颇具现代风格,但里面的妈祖神像、千里眼、顺风耳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古物,是 100 多年前从大陆直接运来的。宫中神桌前的古香炉,相传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由大陆运到台湾的,另外还有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的“海国标灵”匾悬于正殿中。庙中奉祀的神抵,中间为妈祖,妈祖两旁是佛祖神像及五谷先帝神像。慈和宫屋顶天花板雕刻着极为精致的花纹,为木雕行家所称道。

顺天宫位于苑里市街正南方,俗称“城内妈祖”。顺夭宫妈祖庙是纵贯铁路海岸线沿线最古老的一座庙字。

从外观上看,顺天宫就如同一座上了年纪的古庙,建筑面积不大,似乎不很引人注目,庙里面散发着古意盎然的气氛。庙中祀两种神,妈祖及玄天上帝。据说玄天上帝原奉于新竹南部的某座庙字,某次顺天宫搭台演戏,请玄天上帝来观赏。戏演完之后,玄天上帝执意不肯回原庙,乃迁居于顺天宫。

顺天宫门前大榕树下有个“房里溪义渡碑”,是清道光时期的纪念物。碑中最上面横写的字是:“淡水分府娄示”,中央写的是“房里溪官义渡”, 上款为“道光丁酉年起建设义渡,由官给发工食,往来行人随到随渡,不准索分文,如鸣,官严办”;下款为“加府衔淡水分府山阴娄云建立”。这种义渡碑,是台湾目前仅有的一块。

要参观苑里的古建筑,可到蔡宅。蔡氏家族为苑里望族,前清时即人才辈出。蔡宅位于苍里镇北房里,建于清光绪未年,日据时代曾经重修过,是栋临街的建筑物,从正面望去,像是六栋房屋,实际上却是一栋大型的四合院。面宽为五开问,中间院落以砖墙分为两部分。家人的活动区域在内庭, 内庭正厅相当高敞,颇具古风。进口处有 4 根圆砖柱,这种砖柱是将红砖经过热烧而制成弧形叠砌出来的,式样相当特别。在台湾北部的古老建筑中这种款式的柱子较多,在中南部则较少。大院的前庭为对外的商业区。外庭原本只是用围墙围着的院落,近几十年才加盖了房子。蔡宅大致上都是用红砖

盖成,这种建筑格调是房里城的特色。站在纵贯大道上眺望房里城,满眼即是尖形屋顶的红砖建筑物。既使是楼房,也都是传统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