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妈祖总庙——北港朝天宫

提起北港就让人想起朝天宫,北港妈祖朝天宫是台湾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妈祖庙,是全台妈祖信徒的圣地,每年都有近万香客前来朝拜,素有全台湾三百余座妈祖庙总庙的称号。

朝天宫又名天后宫,在北港镇中正路的中段,殿宇辉煌,规模宏大,是台湾建立最早、香火最盛的妈祖庙之一。在台湾一般民间,特别是妇女心目中,认为能到北港妈祖庙进一次香,那是极为光荣的盛举。

此庙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奉祀天上圣母。相传当年福建省莆田县湄洲岛的朝天阁,有一位僧人奉天上圣母的神像来台,路经北港而为当地居民建小祠供奉。雍正年间改为木屋砖瓦建筑,初现庙貌。后经乾隆十六、三十六年和咸丰五年的扩建,庙宇略具规模。光绪二十一年因北港火灾而焚毁,光绪三十年,嘉云地区大地震,建筑几乎全部震坏。地方人士遂发起募捐,大兴土木,动工重建,从光绪三十四年开工,到宣统三年完竣,历时 4 年。这次

重建工程浩大,庙宇占地 2000 平方米,除正殿外,前有毓麟宫,后有双公庙, 还有聚奎阁、凌虚殿、文昌庙、三界公祠等等,形成宠大而严整的建筑群。

朝天宫各殿都坐北朝南。正面宽约 40 米,里进深约 56 米。正殿为全庙最重要的建筑。殿前建拜亭,白石砌地,脊尾高翘凌空。屋脊装饰有飞龙、凤凰、麒麟、宝塔以及各种花草图案,是台湾寺庙传统的风格。大殿内供奉“天上圣母”,又名“镇殿妈”、“湄洲妈”(实均指天妃,即妈祖),还有 30 尊妈祖的“分身”。“天上圣母”两侧有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相传这二神本是桃花山妖精,被妈祖制服,收为部众,现在不但不干坏事,还帮助妈祖“眼观四海、耳听八方”,及时发现海上遇难者。大殿东西两厢分别把福德正神(土地公)和注生娘娘(送子妈),也是香火鼎盛的殿堂。

朝天宫的后殿很有特色。该殿主祀妈祖的父母兄姐,表示妈祖一家皆神, 团聚一堂,此为台湾通俗佛教“人情味”的典型例子。殿前石柱题联说得妙: “朝感圣母封增父母,天嘉后德荣及姐兄”。

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居民心目中的护海女神,为宋代福建莆田人,本姓林。据说,她出生时,一道红光由西北方射入房中,光耀四邻,异香扑鼻, 但出生一个月还不会啼哭,因此大家便叫她“阿默”或“默娘”。13 岁时承玄通道士授其玄秘,此后驱邪通灵,活世济人,远近知名,后于 28 岁时不幸因疾病去世。临终时,自福建渡过海面,在彩云蔽天及仙乐声中登上湄峰, 升天为神。莆田人受过她救命之恩的人,便造了一座小庙纪念她。

此后,据说行船的人们在海上遇到狂涛汹涌之时,只要大呼“妈祖救命”, 大海就会风平浪静。因此,闽粤沿海所有江口、海口,都纷纷为她建庙奉祀。航行台湾海峡的船只为保平安也都虔信妈祖,因此台湾妈祖庙特别多,总数约有三百多座。自宋徽宗以后历代皇帝都曾赐予妈祖封号,如“显济妃”“访国明著天妃”等。

明清以后,台海交通频繁,海上盗贼出没无常,因此航海的人在出海前必先焚金帛祈祷天上圣母庇佑。清季王得禄出海讨代台湾海峡海盗时,据说就受过妈祖的庇佑,后曾亲来北港朝天宫叩谢。光绪帝并曾御书“慈云洒润” 匾额,至今仍存庙中。

朝天宫的祭典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前后。届时,从全省各地赶来进香的善男信女,往往达二三万之多,朝圣者把北港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民间祭神队伍游行不断,锣鼓喧天,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香火烟雾。各地来向妈祖朝拜的大大小小的神佛坐在神轿里,由脚夫们扛着在人丛中挤向朝天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甲妈祖(镇澜宫)的数万信徒,从大甲徒步向云林北港出发,历时数天,直至妈祖诞辰那天抵达朝天宫朝拜,成为一年一度的宗教高潮。

由于朝天宫信徒特多,其基金来源也广,这些庙产由地方人士组织委员会共同管理。收益除供庙内开支外,大部分用于当地公益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