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土地神崇拜

在台湾,受到最普遍崇拜的神祗,当数土地神。无论是城镇的街头巷尾, 或是在乡村的田头田尾,都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大大小

小、形状不一的土地神庙。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土地神位格最低,是个小神,掌管一小块地方,如一区、一里、一村、一邻之杂事。

土地神崇拜源自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以前为天子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在古文记载中,对之的称谓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正规的称呼则是“福德正神”,在台湾民间多称之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在城镇及寺庙多用“福德正神”刻于木牌或石牌上,社稷神原是土神、谷神。后来逐渐人格化,成了“人格神”。在郊野及墓地则惯用“后土”。

关于人格化土地公的来历,传说的是一位心肠善良、温厚笃实、乐于助人的形象。根据这形象雕刻出来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头戴帽,帽沿两条布须下垂抵肩。一般穿着是普通便服,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露出慈祥的笑容。有些土地公神像边还会塑着一只老虎相伴,据说这老虎也能为民除害。

在台湾民间,对土地公神祭拜的信念,也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而渐渐转移。现在,它不仅是农人祭拜的神,由于它还能使农人致富,因而渐渐转化为“财神”,于是,矿业、渔业、商业及金融业者,也都祭祀土地公,祈望能发财赚钱。司掌土地的神,也就兼职财神爷,为各阶层人士所普遍祭拜。台湾的土地庙有极大的,气派堂皇。也有极小的,只有四片石片,一片

作顶,三片做墙,也可作为土地庙。有的甚至没有屋住,只在一棵树下,摆上香炉供奉,或在一块石头上,画道符或贴个“春”字即是代表土地神。也有的干脆将土地公请进家里祭拜,谓之“私祭”。

信仰土地神最强烈的最虔诚的是客家人集居地。在客籍地区,称土地庙为“伯公庙”或“伯公亭”。供奉土地公的方式,原则上是用一块石头或木牌当作香位,上书“福德正神香位”。有的则再供奉塑像。古老的伯公府, 保存着浓厚的中原客家特色,多数用石块凿砌而成,屋前有小石桌。小屋的正对面,围墙边另有一座小屋,称为“天神爷”(即天官)。伯公庙右侧不远,再盖一间更小的小屋,置有一个石制香炉,称为“好兄弟”。天官、土地庙、好兄弟三间小屋,正好代表中国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这一信仰崇拜习俗,源远流长,意义深远。

土地公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初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虔诚祭拜,土地庙多要演戏,以祝“福德正神”千秋。这叫春祭。农历八月十五臼相传是土地公升天之日。还要祭拜一次,这叫“秋祭”,以感谢土地公一年来的福佑,古时所谓“春祈秋报”就是指此而言。

此外,都市商人把土地公视为财神。除了每月初二和十六两天的祭祀外, 二月初二那天,商家都要为土地公举行盛大祭典,这叫做“做牙”(吃犒劳)。因为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称为“头牙”。这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伙计、房东、亲友和老主顾,这就叫“造福”。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后的“做牙”,所以称为“尾牙”。

除了以上祭日外,因为土地公掌管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土地,而成为一方人家的保护神。为此,一般人都要不时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儿

子参加高考、服兵役、亲戚车祸⋯⋯等等。农民收成好,固然欢喜一场;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来年。现代社会天天大兴土木,也得祭祀一番。因此,土地公是台湾民间祭拜最勤的神祗。

土地公庙里很少有土地婆在一旁陪祀,其中有个很有趣的传说。据说, 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保护人民,曾询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说: 他希望世上的人,个个有钱,快乐过日。土地婆当面反对说:“这样不行! 世上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富的富上天,贫的贫寸铁,才能分工合作,要不然,万一将来女儿出嫁,有谁来抬轿呢?”。土地公因此打消这个原可“皆大欢喜”的主意,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因此民间怨恨土地婆的自私,称她为“恶婆”,不肯祭祀她,所以土地庙只剩土地公孤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