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时节忙普渡过鬼月

台湾民间至今仍盛行农历七月为鬼月的习俗。七月初一为“开鬼门”。这一天,地藏王打开了自己官辖的地狱门,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又重新“关鬼门”。据说,在这 30 天里,幽冥界的“好兄弟”(阴间的饿鬼、孤魂的美称) 都争先恐后地跑出来逍遥人间,徘徊阳世,到处寻找好吃好喝的。因此农历七月在台湾人眼中是不祥之月,诸事不宜,尤其不宜谈论婚嫁之事。商家也因此进入淡季,只有宗教事务最繁忙——家家户户忙着过“中元普渡”。

从七月初一起,家家檐下都悬挂起圆形的纸灯(一直挂到月底),门前备办菜肴祭祀,并给“好兄弟”准备些“盘缠”。

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是道教的三官大帝中的中元地官大帝(赫罪地官清虚大帝)的诞生祭日,因此,也叫中元节。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怯会”,供养僧伽,为现生之父母植福,为过去七世父母超度,由此演变形成“中元普渡”的风俗习惯。

所谓”普渡”,即为超度无祀的孤魂野鬼。在整个七月份台湾各地都要举行“普渡”仪式,其用意不仅是请“好兄弟”吃大“拜拜”,希望他们安安分分,莫在人间到处骚扰,更是借此机会,代为向阎王求情,请阎王慈悲为怀,能够尽量让他们投胎转世,早日脱离鬼域,回到阳间重新做“人”。所以,普渡也是一件极富“人情味”的事。

“普渡”分“公普”和“私普”两种形式。私普由各自家中做的,只是各村都有固定的日子。全村在同一天的自家门前,准备三牲、五牲或其他供物,午后四时,便烧香焚纸来超度。公普又叫中元祭或盂兰盆会,备村落都在同一天以同一寺庙为中心举行祭典。

公普不论谁做,均得不惜巨资准备。因此公普负责人“主普”,一般都是地方上的有钱人。公普的时间是一定的,有“半夜”(半天)、“一天”、“二天”等,视费用多少而定。普渡时,各寺庙前必建一座祭坛,通常高约二丈多,皆以木板、竹芋等建成,面积视该地区参加入数而定,内设许多坛阶,最高可达十几层,供参加普渡的信士们放置各种祭品。在祭坛最高处, 挂着“盂兰会”或“某某法会会场”等红布条,以说明用途。举行公普前夕, 庙前要“树灯篙”,用一根数丈长的木头或竹杆,顶端挂着圆形灯笼,上书“庆赞中元”,目的是方便那些出了鬼门的“好兄弟”,认清方向,引他们前来接受普渡。对于溺水而死的水鬼魂,就要“放水灯”来集聚水中的鬼魂, 让他们上岸到阳间接受普渡。放灯前,善男信女们手捧着水灯,跟锣鼓阵游行,浩浩荡荡,到达河边,在僧道诵经导引下,信徒们默默地将点燃的火灯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远去。

第二天,便依照演净、开签、献供、谢界、扬旗巡筵、普施、谢坛的顺序举行祭礼。公普时,庙前广场还搭置临时的席栅,俗称“孤栅”,参加普渡的供户就把“孤饭”和各种祭品置于孤栅台上,供品均插上三角旗一面, 写着“普渡阴光”、“敬奉阴光”等字句。普渡结束后便开始“抢孤”“抢旗”。这种仪式在台湾曾风盛一时,即当普渡式结束的铜锣声响起,烟火升空,成千上万的人就蜂拥而上,抢夺孤栅里“好兄弟”吃过的供品,特别是置于高高的孤栅上的三面小旗——“头旗”、“二旗”、“三旗”,据说抢得者可获得吉祥、幸福。不过,由于抢孤时,人潮拥挤,常常造成人员伤亡。于是,甲午年间(1894 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下令禁止,今日抢孤风俗已不见。

农历七月三十日,乃地藏王菩萨诞辰,而自鬼门来到阳间的“好兄弟”, 在饱食盛筵后,也需于此日回转阴间。于是,每户人家又得上供品祭拜,一则向地藏王祝寿,一则欢送“好兄弟”打道回府。各寺庙也在午夜时分,拆去灯篙,故“关鬼门”之时又称力“谢灯脚”。

至此,所有鬼月活动终于落幕。

鹿港是台湾做普渡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到七月,鹿港人就如同过年一般,出外的人都得从老远的地方赶回。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普渡谣”, 说明鹿港中元普渡的盛况:“初一放水灯,初二普王宫,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庙,初五城隍宫,初六涂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官边,初九兴化妈祖宫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园,十二龙山寺,十三衙门,十四妖鬼埕,十五旧宫,十六东石,十七廓厝,十八营盘地,十九杉行街,二十后寮仔,二十一后车路,二十二船仔头,二十三街尾,二十四宫后,二十五许厝埔,二十六牛墟头,二十七安平镇,二十八濠仔寮,二十九通港普,三十日龟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食无聊”。整个七月份,鹿港几乎天天有人在做普渡,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