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木雕
三义木雕,色彩鲜亮,古雅美观,令人爱不释手,不仅深受台湾人的喜爱,不少外国客人也远道前来参观和购买。为此,三义被誉为“雕刻之乡”。
三义乡位于苗栗县的南端,面积不到 70 平方公里。说起三义木雕的起
源,可以追溯到 1901 年。当时有个日本人名叫岗崎,在三义发现当地盛产一种香味甚佳的木头,经打听,得知名叫樟木,还能防虫蛀。他灵机一动,便雇人采来制作屏风、茶盘等木雕品,生意十分兴旺,不久便成立起“岗崎商社”,进行专业生产。日本殖民者被赶出台湾后,三义乡一个名叫刘息春的青年接过了“岗崎商社”,将其更名为“百吉行”。后来,当地从事木雕行业的人日渐增多,雕刻品种类也日益丰富。走在三义街道上,艺品馆随处可见,扑鼻而来的尽是樟木的芳香。走进各个店铺,映入眼帘的,不是大块大块枝丫盘错尚待雕琢的原木,就是已经雕好或雕刻了一半的产品。有庄严肃穆的关公、笑脸相迎的弥勒佛、和颜悦色的观音、昂首飞驰的骏马⋯⋯
三义木雕之所以声名远扬,原因很多。首先是选料精良,其次是雕琢精巧。雕制小品时,一般选用高级的桧木,或木质坚硬、纹理细腻的檀香木和九骨木;较大型的作品则采用当地的樟木。他们所用的樟木,必须有 1000 年以上的树龄,只有这样的树才够粗,也才有盘根错节的雄姿。木材选好后, 要经过严格的干燥处理。雕刻师傅们使用几十种雕刻刀,以艺术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原木上敲敲打打、凿凿刻刻,使一块块无生命的木头,脱胎换骨,变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像或一只只充满生气的动物。如果是大型的作品,一件一般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刻完后喷上亮光漆,后用砂纸磨,磨完再喷漆,重复多次,方能大功告成。
三义木雕粗略算起来也有好几百个品种,大概可分成三大类,即人物、动物和静物。人物有渔翁、农夫、孔子、皇帝、寿星、维纳斯等等;动物有狮、龙、牛、猴等;静物有桌、椅、花瓶、屏风、饰物箱、刀、剑等。作品大的可有二三米高,重达千斤,小的只有小姆指般大小。
三义木雕品多数外销,日本是其最大的外销市场。日本顾客喜欢日本神像、观音、佛像以及大型动物;欧美的顾客则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孔子、渔翁、农夫等。